今年北京出現了一斤六至七元的大蔥,十元錢只能買兩棵,而去年同期,一斤大蔥才幾分錢。有農戶解釋,出現高價蔥是因為今年很多農戶都轉種別的作物,大蔥的種植面積少了很多;天氣寒冷導致北方大蔥遲遲不能供應,而南方大蔥進貨價就比北方的高出一倍左右。
“天價大蔥”加重了市民的負擔。但于農民,也并非就是幸事。近年來,不少農產品都曾經歷“過山車”的漲跌之旅。“現在蔥價高,農民種蔥的積極性就高,蔥一年又不止收一次,到時候種的多了,價格自然就下來了。”實際上,就在去年,“到處都是賣不出去的蔥,堆得哪兒都是,跟小山似的。”
如一位農戶所說,政府如能加強監控,及時提供信息,這種大跌大漲完全可以避免。“現在我們就像沒頭的蒼蠅,種多少都要憑感覺,結果總是賺一年賠一年。”信息的不對稱,讓農民無論種植還是營銷,都處于聽天由命的無助、被動狀態,不僅影響本季農產品的銷售,直接損害農民的眼前利益,而且還將誤導下一季的市場預測和生產安排。
應當看到,目前市場的格局和形態,以農民的經驗和視野,還難以駕馭自如,要讓個體化生產和經營的農民自己去搜集信息,去偽存真,把握規律,作出準確的判斷,以此指導生產和銷售,也確實勉為其難。
這或許正是時下許多農民致富的一大盲區。比如大蔥,有關方面從生產指導到市場營銷,全然撒手不管,于是,“去年,一斤雞蛋等于三斤大蔥;今年,一斤大蔥等于兩斤雞蛋。”這樣的“市場化”,無益于市場的發展。
正是因為農民對市場缺乏準確到位的掌握,因此,農民亟需得到有關部門更為具體的指導和幫助,而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幫助農民盡快受惠于信息社會,讓先進的科技手段、形式、方法,融入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為他們所用,為他們造福,這既是幫他們致富、乃至構建他們未來發展空間的當務之急,也是消除諸如“天價大蔥”現象的根本出路。
來源:華商城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