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六塊,這哪是賣蔥啊?”家住昌平的市民廖女士不禁抱怨道。前一天,廖女士在市場上花11塊多錢買了兩棵蔥,當時還以為自己買虧了,隨后才發現市場上的蔥已經漲到了六塊,而超市里更是賣到了七塊多。而據記者了解,北京各大蔬菜批發市場的大蔥批發價格也達到了每斤四元以上,而去年同期,每車三十多噸的大蔥才賣2000塊錢,每斤才合幾分錢。(北京晨報)
這兩天,不知不覺大蔥又成了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并被冠上了“天價”的稱號。各種媒體一哄而上,鋪天蓋地都成了和大蔥有關的新聞。大蔥真的貴到了天價,危及到了國家穩定和國計民生了嗎?這其實,也早在預料之中,因為這幾年但凡某類農產品的價格出現上漲,立馬就會被炒的沸沸揚揚。接下來的結果也都是千篇一律,政府出臺相應的調控措施,來抑制農民的“暴利”。
從豬肉、棉花漲價,到“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各類農產品漲價事件,無不都成了媒體和公眾口誅筆伐的焦點。在廣大媒體和公眾的強烈關注之下,最終政府的豬肉補貼和最高限價等政策也隨之出臺。農產品的高價往往都會是曇花一現,也許有的花都沒有完全綻放,就已經被扼制。
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是否真的從中得到了“暴利”。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的收益肯定會有所提高,這一點毋庸置疑,農民種地也就是為了更高的收益,但大部分的利潤還是應該被一些中間環節所吞噬了。雖說農民的收益增加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農產品價格下降,農民有可能就會血本無歸,沒有飯吃。
現在不明白,為何當農產品價格稍微出現一點上漲,農民的收益剛開始有所增加的時候,就會有人跳出來發聲打壓。為何這部分人,就不能看到農民多掙幾個錢。農民種地是多么的不易,辛苦勞作就是為了那一點點微薄的收入。當農產品供大于求,無人問津,農民血本無歸的時候,為何總不見某些人跳出來為農民呼吁。卻只看到,爭搶免費蘿卜時的“神勇”和“蘿卜哥”質樸與無奈。
農產品的價格上漲,也許存在某些人為了利益而炒作的現象,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反映的還是市場供求的矛盾,也是符合市場的最基本規律的。一種市場供應充足的產品,不可能被無端的炒作到如此高的價格。
我過現在市場經濟國家,政府部門不應該被某些聲音所左右,不應過多的參與市場的調控。一棵大蔥,應該危及不到社會穩定和國計民生,但是,一個調控政策就有可能使千千萬萬的農民血本無歸、沒有飯吃。在政府出臺每一個調控措施的時候,應該慎重,要多想想農民的利益。希望這次的“天價大蔥”不會被調控。(元蝶)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