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孫超逸
藍色的工作服、白色的口罩、手套和發套,再加上一雙高幫的平底鞋,通州土城白玉豆腐的包裝間內,包裝員張蕾全身上下暴露在空氣中的只有一雙眼睛。
張蕾右手不斷從身旁的流水線上取下豆腐,放到面前的電子秤上稱重,左手則拿著酒精噴壺,不到一分鐘就對電子秤表面噴灑消毒一次,“為了避免豆腐在秤上粘到灰塵和細菌,我們的要求是每稱四盒就消毒一次”。
她每天要抽查三四千盒的豆腐,所用的電子秤要反復消毒近千次。
隔著一道玻璃墻,白玉技術部負責人王玉民在生產間里忙得跑前跑后。在點鹵機邊,他舀了一勺剛剛點好倒出的碎豆腐,慢慢地品了品,“口感稍有點硬,點鹵時間再稍調短點”。流水線的轟鳴聲中,王玉民大聲地對負責點鹵機的工作人員喊道。
目前,整個白玉豆腐生產車間已經更新換代,從豆子進機器開始磨漿到豆腐成型已經實現了自動化生產,但因每個批次的大豆質量有細微的差別,想控制好產品的品質,還是要通過人工對機器進行調整。為此每一個批次剛點好的碎豆腐在壓制前,工作人員都要嘗一下。
“雖然很多消費者并不能嘗出豆腐味道上細微的差別,但對于我們老字號品牌來講,每一塊豆腐都必須爭取做到最好的口感?!蓖跤衩裾f。
點好的碎豆腐經過壓制變成長方體,投入水池冷卻后便會送進切塊機,切成一個個標準的豆腐塊。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破碎或切塊不均勻的豆腐,將會被剔除出局。
除了人工巡查,生產車間里還有26個智能電子眼,車間內的溫度、濕度、傳送帶運轉速度,壓制機壓力等相應參數也會傳到數據處理中心,自動進行監控和調節。一旦相應的參數超過規定限值時,電腦就會發出報警,流水線也將停止運轉,直至參數調整到正常狀態。
像這樣的智能電子眼共有74個,覆蓋了整個白玉豆制品廠區,從原料進庫,到成品出廠,豆腐、豆漿、豆干、豆芽和其他所有的豆制品的重要生產節點上都有電子眼監控,其中4個電子眼更是直接連接市食品辦,車間里的工作畫面實時出現在市食品辦的監控器上。
此外,白玉豆腐不但生產選用的是經過農業部a級綠色食品認證的綠色大豆,就連包裝盒選用的都是經過綠色食品認證的,各項指標均為國家最低檢測限制,在行業內也是首家。
目前,白玉豆腐廠每天生產的豆腐、豆漿、豆芽、豆干等產品產量近150噸,供應全市1800家商場超市和企業學校食堂。
來源:北京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