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以來,大蔥批發價格最高漲至3月19日的4.99元/公斤,同比漲幅在1倍以上。而去年大蔥價格較低導致種植面積減少、產量降低是引發此輪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低溫雨雪天氣影響種植和運輸也導致上市量減少和價格上漲。據了解,每年春節前后大蔥價格都會出現一波上漲行情,此輪大蔥批發價的上漲幅度尚在正常范圍。而長期存在的流通環節過多、“最后一公里”現象等,助推了零售環節蔥價上漲。
目前我國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經過多級批發、多級零售,每一個環節均至少加價5%至10%,這些成本最終都會轉嫁到零售價格中,大蔥批發價在正常范圍內,零售價卻漲到每公斤近10元。而且農產品流通“最后一公里”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個別地方農產品從批發市場到城市超市、菜市場等零售終端,整個過程價格可上漲近一倍。批發市場攤位租金和普通生活用房價格上漲,雇工費用和油價等成本不斷增加等因素共同推高了菜價。
專家建議多措并舉標本兼治走出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怪圈。從長期來看,應盡快建立全國性的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同時加大對公益性批發市場和菜市場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農超對接,多措并舉避免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從根本上改變流通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提高流通效率。目前,商務部等部門正大力推動“農超對接”,通過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業內人士認為,“農超對接”需建立在一定規模的基礎上,政府應出臺扶持政策,進一步提高“農超對接”在整個農產品流通中的比重。
(大連特辦吉林商務廳)
來源:大連特辦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