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日報近日刊登的《“我的菜”,誰做主?——哈爾濱餐桌蔬菜安全狀況調查》引起了市民的共鳴。他們紛紛通過微博、電話等方式發表觀點表示,“菜籃子”安全刻不容緩,政府應出臺強制措施以進一步確保市民身體健康。
網友建議:加強監測守住市場入口
網友秋秋說,“菜籃子”事關每個人的一日三餐,主要農產品的供應和質量安全日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他在廣州讀大學時看到每個超市里都專門配備了成套檢測設備,對每一批蔬菜在農藥殘留等方面都進行檢測,不合格者不準上市銷售。但是我市的蔬菜農藥檢測手段不夠健全,監管也不到位,這不禁讓市民為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擔憂。有關部門應學習外地經驗,嚴格控制市場入口,不合格的堅決不準銷售。
各界支招:應從源頭遏制過度使用化肥農藥
專門研究農業種植的網友道名指出,我市目前90%的外埠蔬菜均來自山東壽光,有中國“菜籃子”之稱的壽光,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由于污染嚴重造成的土壤的不安全,這已經被央視多次曝光。從1989年第一個冬暖大棚誕生,壽光以及周邊地區開始大規模種植反季節蔬菜。20多年來,“壽光模式”從山東傳遍大江南北,解決了千百年來北方地區冬季蔬菜稀缺的難題。與此同時,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也使得壽光菜站在了風口浪尖,目前已多次被曝光。公開資料顯示,在壽光,化肥和農藥的投入分別為全國平均值的4倍和7倍。但由于壽光菜賣相好,市場對壽光菜的依賴卻不減反增,其實賣相好的菜不一定是安全的菜。
壽光農民王平遠(化名)通過電話向記者介紹道,壽光化肥過度使用現象比較普遍,有些大棚一年不施肥,產量也不會受到影響。目前在壽光當地,許多村莊的淺層地下水已無法飲用,村民們開始打一二百米的深井取水。近年來,壽光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新的病蟲害,危害性更大,甚至導致蔬菜絕收,而農藥在噴灑過程中,僅有20%至30%吸附在植物上,直接作用于害蟲的部分更少。
網友呼吁,遏制農民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刻不容緩。進入批發、零售和消費環節的農產品,政府主管部門應制定嚴格的“規矩”,以確保市民餐桌安全。(新曼)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