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謹慎言論,市場對今年晚些時候美國可能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的猜測升溫。今年,發達國家量化寬松政策層出不窮,沖擊并傷害新興市場國家。
美國可能下半年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
伯南克3月26日在美國全國企業經濟學家協會發表演講稱,美國失業率降至8.3%令他感到鼓舞,但勞動力市場進一步復蘇需要“持續寬松貨幣政策”的支持。美國經濟咨詢和分析機構“環球透視”經濟學家奈杰爾·高爾特對本報記者表示,伯南克的講話顯示他對新的寬松政策持開放態度。今年下半年,如果美國經濟未能加快復蘇,美國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就可能被推出。
分析人士也注意到,伯南克沒有說要增加刺激政策,而是用“持續的寬松政策”的措辭,兩者有著重要區別。摩根大通銀行美國首席經濟學家邁克爾·費羅里認為,伯南克對美國經濟的把脈結果是,經濟已經有一些起色,但是不太顯著,而且不清楚經濟復蘇能否持續,因此現在不是考慮收回刺激政策的時候。費羅里說:“伯南克為采取額外的政策行動設定了很低的門檻。”
今年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央行紛紛采取一系列量化寬松政策。2月29日,歐洲央行公布了第二輪長期再融資計劃(ltro),總計向800家銀行放出近5300億歐元的3年期低息貸款,高于去年12月首輪4890億歐元的規模。這意味著歐洲央行通過兩輪ltro向市場注入1萬億歐元流動性。迄今,英國本輪量化寬松的總規模則為3250億英鎊(約合5200億美元)。日本央行2011年3次干預匯市,抑制日元的升值勢頭。今年2月14日,日本央行再次出人意料地推進量化寬松政策,宣布擴大金融資產購買規模10萬億日元至65萬億日元(約合8.35萬億美元)。此后日元對美元貶值約7%,幫助日本企業增強了出口競爭力。3月22日,日本財務省發布的貿易數據顯示,2月份日本貿易收支意外轉為順差,為過去5個月來首次。
量化寬松政策推高新興市場通貨膨脹
不少市場人士指出,主要發達國家的量化寬松政策推動全球資金開始改變流向,從避險資產流向風險資產,從發達國家流向新興市場,推高了新興市場的物價并造成資產價格膨脹。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如果美聯儲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將對亞洲的金融市場、大宗商品市場造成很大的沖擊,通脹的風險將重回亞洲。
印尼政府預計,今年國內通脹率將由去年的3.8%升至7.0%。而今年1、2月份泰國的通脹率為3.4%,較去年同期的約3%略有上升,泰國政府正密切監測有關通貨膨脹走勢。通脹還直接影響了東南亞國家的社會穩定。3月27日,印尼全國各地有超過4萬人舉行游行示威活動,反對燃油漲價。盡管亞洲經濟增長出現減速,但由于通脹風險依然存在,泰國、印度、韓國、印尼等央行目前都維持利率不變。
有分析指出,在當前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應特別防范資本大量流入或者突然流出反轉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美國和歐洲的貨幣寬松政策使得大量“熱錢”到處跑,很多會攻擊新興市場,形成資產泡沫,對股市、匯率造成很大影響。在這一情況下,新興市場國家可能會加大資本管制力度。
在發達國家量化寬松政策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新興經濟體貨幣面臨巨大升值壓力。今年以來,新興市場的本幣升值幅度已接近7%。據統計,人民幣、韓元與馬來西亞林吉特過去一年兌歐元漲幅均逾5%,衡量亞洲貨幣兌美元走勢的彭博—摩根大通亞洲貨幣美元指數今年以來已強升約1.4%,是2010年以來的最大同期漲幅。
彭博社報道指出,對于亞洲出口商而言,匯率連連走升無疑加重營運壓力。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工商界人士都呼吁政府采取積極作為,以干預手段穩定匯價,阻升本國貨幣。
劉利剛認為,亞洲經濟體未來選擇政策的難度加大,本國貨幣升值會影響出口,但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的輸入性通脹對經濟的威脅會更大。所以,如果歐美繼續量化寬松政策,亞洲經濟體反而有可能不得不通過被動貨幣升值來抵御輸入性通脹。(映云)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