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的不可逆轉性,給我國農業生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農村勞動力緊缺、農民種植農作物選擇性日益增強、農產品與大市場的對接不及時等問題,越來越明顯地反映出來。
象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有挑戰和機遇一樣,當今中國農村的新變化,無疑給糧油加工企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這個機遇就是糧油加工企業要積極參與耕地流轉,實現產購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通過糧油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做強做大糧油加工企業。
保證生產原料 需要參與耕地流轉
在越來越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意義上的糧油加工企業,都是規模較大、市場競爭力較強的大中型糧油加工企業。少則日處理原料能力300—500噸,大則1000噸、甚至上萬噸。巨大的原料需求,必須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作保證。
在計劃經濟時期,糧油加工企業所需要的生產原料,主要是靠國家調撥,委托加工。加工企業有充分的原料保證,“衣食無憂”。在改革開放,實行“雙軌制”時期,大多數的糧油原料是國有糧食部門收購,優先供應給加工企業生產,加工企業此時也沒有多大憂慮。可是,在糧油購銷日益市場化、經營主體多元化的新形勢下,糧油加工企業獲取足夠的生產原料就不能隨心所愿了。
分散的、一家一戶式的生產方式,對于需要大批量商品糧油的加工企業來說,很難滿足其對生產原料的需要。在農民具有高度種植農作物自由權的情況下,這種“產需”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要讓農民放心生產,糧油加工企業獲得所需要的生產原料,參與耕地流轉是最為現實的選擇。糧油加工企業通過訂單生產、流轉耕地生產等多種方式,不僅使農民生產糧油吃了“定心丸”,而且企業也獲得了所需要的生產原料。
保證生產原料適銷對路 需要參與耕地流轉
市場經濟不同于計劃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企業要根據市場的需要“按需生產”,產品要適銷對路。
就像再好的裁縫沒有好的料子生產不出好的服裝一樣,再好的糧油加工企業如果沒有優質的糧油就不可能加工出優質的糧油產品一樣,優質的糧油首先是靠種植出來的。如果不從源頭抓起,糧油加工企業就不可能加工出優質的糧油產品。
農民對于市場信息具有滯后性。雖然現代社會信息高度發達,電臺、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媒體不少農民都有所涉及,但是,他們對市場信息的收集缺乏系統性,分析缺乏全局性,判斷缺乏準確性。經驗型基本上是他們判斷市場走勢的經典類型,經驗型最大的弱點就是信息的滯后性。往往看到上年種什么值錢,就下年種植什么,結果總是“趕背級”,種什么什么不值錢。
來源:湖北省襄陽市糧食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