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領域這個向來只認力量的“戰場”,總會有強勢的一方,要么是供應商,要么是零售商。在供應商抱怨超市、電器連鎖店收取各種進場費時,大型連鎖超市也在抱怨,那些強勢的供應商也在“壓榨”他們。
長沙一超市雜貨部負責人王化軍(化名)在零售業工作十多年,他對記者透露,超市賣洋奶粉和食用油其實是虧本買賣。
“洋奶粉價格越來越高,對于零售商來說沒什么好處,反正是虧本在銷售。但不賣又不行,消費者們需要。”王化軍透露,洋奶粉給超市的平均折扣點是7%,但超市的平均運營成本都有15%至16%,這意味著銷售洋奶粉是虧本的。如賣出100萬元洋奶粉,超市能得到7萬元,但要花去十五六萬元成本。而且洋奶粉供應商給零售商的賬期也很短,一般都是7至15天,而國產奶粉的賬期都有一兩個月。另外,洋奶粉也幾乎沒什么費用支持。“促銷是需要成本的,而洋品牌沒有這部分費用投入,我們就只能自己花錢。”
對此,一家洋奶粉中國公關公司負責人回應:“超市虧本賣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加上了其它的營運成本,再去做加減法。”在她看來,超市經營是為了賺取利潤,不可能低于進貨價銷售。如果把洋奶粉作為人氣商品,以進貨價進行銷售是有可能的。
讓洋奶粉們在供應商面前如此高調的原因,是其市場份額正越來越大。王化軍介紹,“三聚氰胺”事件之前,超市里以國產奶粉為主,占八成左右,但現在的格局完全變了,由于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失去信任,洋奶粉份額迅速上升,已經占據了六成以上份額,而且這種趨勢未來將更加突出。這不是一個好現象,即便是面對洋奶粉提價,超市一方也只能被迫妥協,只能“希望國產奶粉盡快恢復”。
王化軍透露,超市賣食用油也同樣不賺錢。因為油脂類商品的成本非常透明且價格敏感,各大超市往往通過零毛利或者低毛利來促銷吸引客流,屬于“賠本賺吆喝”。居民常用的食用油單品平均利潤在10%以下,如果跟運營成本15%至16%沖抵,基本上都是虧本的,但這種生活必需品跟洋奶粉一樣,不賣不行。
來源:中國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