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進了2月門兒,每天都有濟南的客戶來拉貨。”談起銷售行情,晏城鎮大楊村的楊江林笑得合不攏嘴,“園區升級為‘國家級后,俺的西紅柿賣得格外火,每公斤漲了1元多。”去冬以來,他的西紅柿平均每公斤賣到5.2元,目前已收入4.2萬元。
齊河縣以標準化推進優質化,使蔬菜生產由“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轉變。去年,該縣全年蔬菜播種面積達49萬畝,產量28億公斤,產值35億元,菜農人均收入3500元,比上年增加600元。該縣被農業部列為國家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全國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示范縣,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該縣在城南規劃了10萬畝基地及北、中、南三大“雙萬棚片區”,并推進蔬菜設施標準園和標準化基地建設,對達標的每處獎勵5萬元,并協調農村合作銀行發放貸款5.5億元。目前,該縣已創建國家級蔬菜標準園1處、地方特色蔬菜標準園68處、省級蔬菜標準化基地11處、市級蔬菜標準化基地30處,創建面積達25.5萬畝。
該縣參照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生產標準,制定生產技術規程12個,首先在標準園和標準化基地推行。投資800萬元的思遠莊園蔬菜標準化基地執行“7f標準化管理”,濟南華聯超市為“思遠”牌蔬菜設立專區銷售;投資5億元的“金魯班有機生態園”通過了法國愛科賽爾(eco-cert)認證中心和中國農業大學聯合組織的中國有機產品標準轉換認證,去年種植的30余種蔬菜,以平均每公斤14至20元的“地頭價”直銷北京、濟南等地高端市場,是本地市場價的3倍以上。
以點帶面,將“標準”由園區、基地推向農戶,“康瑞路徑”是生動一例。作為省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大黃鄉食用菌產業園“龍頭”的康瑞食用菌有限公司,與周邊11村200戶簽訂合同,實施菌種、物料、技術、質檢、銷售“五統一”,確保了大規模生產食用菌的品質。“康瑞”牌食用菌成為北京“奧運蔬菜”、上海“世博蔬菜”。標準園和基地的輻射帶動,讓菜農獲得較高收益,激發了菜農標準化種植的積極性,全縣蔬菜的質量、規模大幅提升,“三品”認證達到80個,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蔬菜覆蓋面積分別達到100%、60%和35%。目前,該縣蔬菜已銷售到30多個大中城市、50多個大型超市和農產品市場,濟南市40%的蔬菜是齊河菜。
來源:金農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