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吃多了不光嗆人,現在又開始“嗆行市”了。春節過后,大蔥價格快速上漲。3月上旬,主產地山東省的鮮蔥平均零售價達到每500克4元,同比上漲230%。大蔥,也趕時髦似的加入了近年來“豆你玩”、“蒜你狠”和“姜你軍”的行列――它被網友賦予的最新稱呼是:“向前蔥”。
今年大蔥價格上漲的原因并不復雜:去年大蔥種植面積較2010年減少三成,較2009年減少一半――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已經很有說服力。加上去年冬季氣溫走低造成的減產,供應量的顯著減少已經足以發起一波價格漲勢。另一方面,隨著今年3月下旬新蔥逐漸上市,大蔥價格已經開始明顯下降――很明顯,“向前蔥”的價格走勢正是商品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這一基本規律的直接體現。
從大蒜、綠豆、生姜到大蔥,近年來總有種“非主流”農產品輪番加入“暴漲暴跌”的隊伍中,繼而網友“熱議”,有關部門緊急研究對策,看上去頗有些“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意思。這些人們平時不怎么在意的“小料”,怎么就一輪接一輪地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有人說,是“流通環節”費用過高;也有人說,是“游資”、“熱錢”在炒作;還有人說,這是“新一輪物價上漲的先兆”……
這些說法或許都有道理。但我們更應該注意到的是,每一波漲跌行情出現的諸多原因之中,始終都有一條不變:產量的大幅度變化。產量,正是決定這些市場需求量基本穩定的農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我們應該形成一個基本的判斷:上述產品的價格波動大體符合市場規律。也正基于此,我們認為這種合乎市場規律的非生活必需品價格波動并不值得大驚小怪。
“菜貴傷民”和“菜賤傷農”,兩者總是難以平衡。如果有人一定要嘗試撫平市場價格的波動,結果恐怕只能是回到計劃經濟。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對資源配置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形成對市場機制的共識:對市場價格的直接干預并不利于市場機制的健康形成。
在這個前提下,“有關部門”需要做的工作其實也并不復雜:監測并打擊市場上囤積居奇、價格壟斷等違法行為;為“單打獨斗”的農戶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給投資失敗面臨生活困境的種植者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等等。
“淡定”中的理性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調控的基礎。我們欣慰地看到,近年來有關部門應對“向前蔥”們的策略基本如此。但是,蔥姜蒜畢竟不是生活必需品,沒有人會因為“吃不起大蔥”而陷入生活窘迫的境地。在諸如肉蛋菜等消費者更為敏感的價格調控中,調控部門是否還能保持“淡定”,是否能夠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保障供求雙方利益?這還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問題。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