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式:巧拼縫
典型代表:袁寶
第一桶金:人民幣200萬元
可效仿指數:★★★★★
北京建昊集團董事長袁寶今年只有36歲。袁幼時家境貧寒。袁自述:“兄妹五人,全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養活全家。有時窮得連衣服都穿不起,就盼著開運動會,那樣就有希望獲獎。上大學后,不忍心哥哥打工來供學費,便一面讀書,一面幫別人推銷產品,幫教授抄稿,在校園擺攤賣書,維持基本的生計。工作后,還在節假日期間內寫字賣錢,那時候太窮了,不得不想辦法來補貼家用。一直到后來的下海,都是為窮所逼。”袁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畢業后分配至中國建設銀行。為了脫貧,1992年,袁辭去“好不得容易得來”的在建設銀行的工作,到北京懷柔注冊建昊實業發展公司,創業資金為多方籌得20萬元。袁下海后,在資金不足,又乏門路的情況下,將目光首先瞄向了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量科研成果。袁認為在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那些經過論證和鑒定之后就束之高閣、沉睡不醒的科研成果中,埋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袁采取苦行僧的做法,仿照推銷員,先是一家一家地敲企業的門,將有技術需求的企業名單和及其所需之技術種類記錄在案,再找到各個大學和研究機構,買斷相關科研成果,再賣給需要這些成果的企業。
在拼縫的過程中,袁也一直留意著適合自己的項目。他很快相中一個項目。這個項目現在的名字叫做“小黑麥”,其實是一個基因工程,能夠將種子基因進行排序。袁認為此技術遠遠高過于現在熱門的克隆技術。袁相中“小黑麥”技術后,決心將之實現產業化。“產業化這個是文明的稱呼,其實,當時就是租地賣種子,就是去當農民。”“小黑麥”成為袁的建昊公司所做第一個實業項目。半年后,“小黑麥”成熟,麥種很快占領全國市場,當年獲利200多萬元,成為袁的第一桶金。以后袁將這第一桶金善加使用,通過收購和買賣企業,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拼縫,迅速將事業做大。袁32歲時獲得世界傳媒集團舉辦的“世界創業者大獎”,為我國獲此獎項的第一人。袁的工作經歷和創業經歷,使其精于資本運作。袁31歲時就當上了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上市公司董事長。袁目前個人身家據悉高達37億元人民幣,堪稱《福布斯》漏網富豪。袁的創業手法在目前中國的現實情況下,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可供所有創業者借鑒、參考。拼縫不僅可應用于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技術交流,同樣可應用于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商品交流,甚至資本交流。張樹新敗走瀛海威后,帶領自己的一支新團隊,游走于投資方與融資方之間,專做資本拼縫。張自承,數月之內,團隊的每位成員就又都重新完成了一次資本原始積累。拼縫之大有可為,由此可見一斑。當然,張的個人能力眾所周知,尋常人難以望其項背。張能做的事未必其他人都能夠做。資本拼縫極其復雜。就算是張本人,亦覺得做資本拼縫太累人,在通過做資本拼縫賺到足夠的本錢后,也開始謀求脫離拼縫生涯,專力于IT業投資。對于一般人來說,資本拼縫更困難,但資本拼縫做不了,其他的拼縫還是可以嘗試的。做拼縫的首要條件和關鍵條件是掌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