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湖南頻道長沙4月29日報道:(記者周勉)當我國的超級雜交稻接連突破800公斤、900公斤大關后,我們的科研工作者正致力于將這一組組數據努力轉化成真正的生產力,讓高產走出試驗田,走進千萬農民。“廣適型超級雜交稻新組合選育與示范項目”,便是希望通過這種努力,讓農民借助先進的科技成果得到實惠。
盡管我國超級雜交水稻育種研究與應用世界領先,但是,袁隆平卻始終對這個誕生于科技高枝的“東方魔稻”的“貴族”身份耿耿于懷。他曾說,如果以“平民”標準來衡量,我國現行培育和推廣的超級雜交稻組合,仍存在著一些缺點,如:大多數超級雜交稻組合屬高耐肥型品種,高肥栽培條件下表現超高產,一旦供“食”匱乏則產量平常;一些超級雜交稻品種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異常“挑剔”,難以走出試驗田。
2008年,由袁隆平院士牽頭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廣適型超級雜交稻新組合選育與示范”正式啟動。計劃創(chuàng)制超級雜交稻骨干親本4至6個,培育長江流域廣適型超級雜交早、中、晚稻新組合共8至10個;在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qū)建立安全高產超級雜交稻制種基地20萬畝、不育系繁殖基地2000畝,并編制種子生產體系技術規(guī)范;建立25個超級雜交早、中、晚稻百畝示范片,形成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超高產標準化實用技術體系2至3套,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水稻單產提供科技支撐。
“如今,南到海南、北到河南、西到川渝、東到上海,我們培育出的一批廣適型超級雜交稻品種已經得到全面推廣。”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處副處長趙炳然告訴記者,以“y兩優(yōu)1號”為例,目前已在全國推廣超過2000萬畝,今年還將計劃推廣800萬畝,這一品種的大田畝產可達到600公斤,超過我國水稻平均產量150公斤以上。
作為袁隆平的干將之一,趙炳然對此次廣適型超級雜交稻新組合選育與示范項目最大的感受還不止這些。他說,創(chuàng)造出諸如“炳1a”、“bph68s”等一批很好的材料,為持續(xù)培育品種奠定了基礎,以及完善相關配套技術、培育中青代科研人員更是關鍵。隨著項目取得巨大成功,每年“y兩優(yōu)”系列在全國審定的品種都在十個以上,而每一個品種,都緊扣著日益變化的氣候土壤條件和農民種植習慣,這些才是維系糧食安全的基礎。
“我們所有的科研成果,歸根到底都是要照顧農民,這個項目將讓我國超級雜交稻從早期的產量高攀真正走向實地生產。”如今,除了袁隆平院士團隊,包括朱英國和謝華安兩位院士在內的國內團隊,都在朝著這個目標不懈追求。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