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雀巢、美贊臣等國際乳業巨頭再次提高在國內市場銷售的部分奶粉產品價格,這是繼去年底惠氏、美素等多個“洋奶粉”提價后,進口奶粉在3年內的第四次調價,年均漲幅已達到15.5%。面對消費者的質疑,企業所謂的“成本漲價說”早已不具說服力,而國際巨頭力圖控制中國奶粉市場定價權,并“謀篇布局”中國市場的企圖或才是其漲價的真因。
洋奶粉“一路高歌” 國產奶粉跟漲“求生”
4月,“雀巢中國”宣布部分雀巢產品價格進行調整,其中,奶制品價格的平均增幅為5%。就在此前,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頻傳漲價消息,完達山、美贊臣等集體提價,大有掀起新一輪漲價風潮之勢。
業內人士分析稱,“洋奶粉”依舊試圖通過漲價牟利,加速在國內市場擴張。據統計,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就進入了集中漲價期,3年內共有4次集中調價,美贊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洋奶粉均參與其中,每次提價幅度均在10%左右。
但是,面對“洋奶粉”的大面積瘋狂漲價,消費者并沒有多少替代品可選擇,無奈和被動溢于言表。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國產奶粉曝出安全問題的4年后,消費者仍未恢復對國產奶粉的信任,洋奶粉品質依舊值得青睞,而對于其不斷漲價帶來的巨大壓力,消費者也只能無奈承受。
專家也指出,十多年前國內奶粉市場上,洋奶粉的份額僅有三成多,目前這種局面已發生“大逆轉”,甚至盡管洋奶粉的售價“一路高歌”,從每罐200元直逼每罐400元大關。
不僅如此,近年來,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信賴洋品牌,國內乳制品企業市場份額不斷縮小,洋奶粉已占據國內奶粉市場的“半壁江山”,在高端市場,洋奶粉甚至已占到超過70%的份額。
洋奶粉利潤驚人 手握“定價權”加緊擴張
盡管多家洋奶粉在提到漲價原因時,均給出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持續上漲的理由,但對于該說法,業內專家普遍表示難以認同。在國內乳品專家王丁棉看來,成本上漲、配方改良,更換包裝等說法,都不是洋奶粉漲價的真正理由,追求利潤最大化才是其漲價本因。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