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50公斤西紅柿!”“只能給你15公斤,剩下的已經有人訂了,明天再來吧。”5月23日,張建中站在自己位于汾陽市三泉鎮辛賢村的蔬菜種植基地,像一位久經沙場的將軍一樣指揮若定地分配著基地出產的蔬菜。當一般的農民還在培植西紅柿秧苗的時候,他的西紅柿已經上市了。
張建中身旁的一個溫室里,六七個工人正彎腰忙著為西紅柿疏秧,把畸形果秧和結過果實的枯莖剪掉。“1個溫室內有1.1萬棵西紅柿秧,剪枝要快要準,是個技術活。”一位工人忙里偷閑地介紹說。據工人介紹,因為老板人好,且在家門口就能賺到不低的薪水,所以他們常年給張建中干活。張建中亦證實,大棚四季都有活干,常年雇了20多個工人,季節用工達140余人。
人不可貌相的古訓似乎在張建中這兒又一次得到了驗證。今年26歲的他已經在蔬菜種植業打拼了將近四年。2008年,張建中心懷忐忑地貸款1.2萬元租了1000平方米的土地,開始嘗試建大棚,種黃瓜。沒想到市場的反應遠超他開始的預期,巨大的需求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一年多之后,成功淘到第一桶金的他開始認真考慮起基地的擴張“大業”。2010年,瞅準機會他又租下15公頃荒地,建大棚、購機械、增加元蔥和白菜等品種,開始在蔬菜種植領域大展拳腳。在全社會都在為食品安全焦慮的大背景下,他敏銳地嗅到了隱藏其中的商機。他開始按照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標準種植,出產的大蔥達到a級綠色食品標準,全部出口韓國、日本和俄羅斯。種植的白菜也全部被附近的菜農搶購一空,加工成泡菜出口。看到張建中將普通的蔬菜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周邊的菜農紛紛找他取經,他都毫不吝惜地傾囊相授,近200名年輕人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成功脫貧致富。2011年底,張建中又通過土地流轉建起了十幾個蔬菜大棚,并組織村民合伙投資200萬元成立了辛賢朝陽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
來源:呂梁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