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大學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所特聘教授顧秀林表示,已經占到中國大豆使用量80%以上的進口轉基因大豆,其進口檢測審批程序存在缺陷。顧秀林的上述表述再次將“轉基因危害”擺在公眾面前。
“媒體都說轉基因食品吃了不好,我們家買油基本上都選非轉基因的。”《投資者報》記者日前在家樂福北京某超市隨機詢問幾位食用油的購買者時,一位略顯富態的中年婦女表示,“最好別吃大豆油,花生油比較好。”
而貨架一旁忙碌的促銷員則使勁吆喝自己的產品非轉基因,營養價值高,記者以顧客身份上前詢問,發現該促銷人員無法解釋清楚為什么非轉基因油更安全、健康。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首席科學家黎志康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目前公眾對于轉基因食品的知識知之太少,存在各種各樣的誤解。“就拿大豆油來說,我們食用的主要是油脂,而轉基因性狀表現為蛋白質,所以原料是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對于大豆油來說沒有任何區別。”
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國的轉基因水稻研究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受困于負面輿論的影響,遲遲不能夠商業化。業內人士估算,如果我國不進行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推廣,就相當于每年放棄了200億元的收入。
被妖魔化的轉基因食品
據了解,反轉基因調門最高的是烏有之鄉等網站,他們呼吁拒絕“帝國主義轉基因食品及種子的入侵”,并將轉基因食品的輸入視為“一場無硝煙、不流血的生物戰爭”。這種反對的聲浪越來越意識形態化,已經脫離了科技與產業的范疇。
記者發現,顧秀林對于孟山都公司的質疑同樣由來已久。一位熟悉她的媒體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耐人尋味的是,作為顧準之女的她卻經常活躍在烏有之鄉。
面對妖魔化轉基因食品的言論,黎志康教授向記者詳細地做了澄清。
黎志康認為,首先,對于轉基因技術只有真正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少數人懂得是怎么回事,大多數人包括一些其他領域的專家都知之甚少,比如說轉基因水稻中導入的bt蛋白,它是僅對于鱗翅目害蟲有毒的,進入人的消化器官后,會像普通蛋白一樣,消化成氨基酸或短肽等等通過小腸吸收了,而且bt農藥作為可以使用在“綠色食品”生產中的生物農藥已經被使用多年。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