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供需失衡,番茄醬出口價格從2008年的1160美元/噸一路下滑到目前的600~700美元/噸,作為最大的番茄醬出口國,中國的番茄行業在盛夏時節依舊感到陣陣寒意。
為了“取暖”,今年國內番茄巨頭中糧屯河提出“限產保價”,立即得到st中基和新疆天業等業內大型企業的響應。目前,限產保價策略效果初顯,據業內專家統計,今年全國加工番茄種植面積減少到85萬畝左右,相比去年176萬畝,下降了一半多;預測產量約為500萬噸。
14日,前來中糧屯河位于新疆瑪納斯縣的番茄種植基地參觀的一位歐盟采購商告訴記者,中國是全國番茄醬市場走向的關鍵因素。如果中國番茄產量真如目前預測在500萬噸左右,那么2012/2013 榨季全球市場將出現短缺,國際番茄醬貿易價格上揚;如果在500萬噸以下,行情很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回升;如果為700萬噸或者以上,市場將持續低迷。
現狀:國際市場需求恒定 回暖需降產
一位業內專家談及加工番茄原料市場時說,近10年來,世界加工番茄制品的消費量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遞增,需求相對穩定。受上一輪利好行情推動,中國在 2008年至2009年一年間產量猛增2/3 同時,2009年全球番茄大豐收,導致全球產量從供求略微偏緊直接過渡至產能嚴重過剩,國際番茄醬價格從1200美元/噸的高位急速下降至600-700 美元/噸,最低甚至達到500美元/噸。
記者從10日~11日召開的第十屆世界加工番茄大會獲悉,目前全球有三個加工番茄主產區,即美國加州、地中海地區以及中國。美國市場基本上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進出口量都很小;地中海地區不僅自身產量大,且大量進口中國、美國原料,加工分裝后出口到歐盟、非洲、中東等地;而中國番茄醬90%用于出口,自2007年起其出口貿易量穩居世界首位,2011年約占39%。國際番茄醬價格急跌導致中國番茄加工企業庫存嚴重,全線虧損。
“解鈴還需系鈴人”,降低產量成了行業回暖的必然之選,中國首當其沖。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