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傳統美食街雙桂坊,50多位小商販受到老少市民、廣大網友熱捧倒掉復炸油堅持用新油的“臭豆腐哥”莊小平、“麻糕郎”趙健;每天用最新鮮的牛奶調制奶茶的“奶茶妹妹”厲潔菡;不放添加劑的“湯圓嫂”謝蘭芳……
這些草根小商販有的是下崗工人,有的是大學生,有的是打工仔,但他們卻用對道德的堅守自律大寫了“食”字下面的良心,也拉直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問號。常州市委書記閻立說,小商販揭示大道理,食品行業是百萬市民共同的“廚房”。常州通過教育引領落實道德責任,群眾參與形成道德約束,強化監管懲治道德失范,創新機制促進道德養成,通過道德講堂的平臺作用不斷強化、內化道德規范,同時結合剛性的科學化監管,釋放出強大的“正能量”。
食品安全都靠管出來么?
一桿良心秤揭示古樸商業倫理
7月16日,37℃高溫。雙桂坊美食街人頭攢動,二樓“放心餐飲”道德講堂正在開講,江蘇匯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盛雅琴手提一桿老式秤,這課講的是“一桿良心秤”的故事。明末清初時,永昌米店打制了一桿十六兩半一斤的良心秤,讓顧客多得半兩利,成為傳家寶。“眾人為秤,半兩之差,心明如鏡”隨之成了雙桂坊各商家的祖訓。
“俗話說得好,秤上虧心不得好,秤平斗滿是好人。古人用這桿秤告誡我們,要買賣公平、誠信經營,才能生財有道、生意興隆。可見,一桿秤雖小,可稱人心,利益雖高,不取不義之財。做好幾塊錢的小買賣,才能面對幾百萬人的大市場。”盛雅琴如是說。下轉a6版
上接a1版外婆橋店長莊小平告訴記者,聽了“一桿良心秤的故事”,感到那只鐵秤砣沉甸甸壓在了心頭。我們根據街區要求每天用新鮮烹飪油煎炸臭豆腐。一鍋10斤油,天天換新油,銷量大時換兩鍋。新鮮油煎炸的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每天能賣兩三百份。
在盛雅琴看來,決定食品質量的關鍵因素在于人。雙桂坊道德講堂圍繞“用道德良心做群眾放心餐飲”主題,把歷史典故、名點傳說和非遺傳承挖掘出來,將身邊嶄新風尚和感人故事搬上講臺,引導經營者樹立以道德立身、憑良心經營、靠誠信興業的理念。
來源:新華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