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農業部發布報告稱,美國遭遇了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災,且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其中,美國中西部地區受災最嚴重,80%的農田均出現災情。美國專家認為,旱情影響的不光是美國本土,也會對全球其他國家帶來一場價格風暴,因為干旱導致的玉米和大豆歉收催生了價格上漲以及通脹上升。但一些國內專家認為,美國此次大旱災情的影響有被夸張的嫌疑,中國作為美國玉米和大豆的主要進口國,可能會成為“炒作潮”的最大受害者。
催生通脹遏制增長
自今年5月28日起,美國的玉米和大豆產區就未迎來降雨,美國政府已宣布29個州的1297個縣為聯邦災害地區,數量占全國的1/3。這些地區的農戶可以向政府申請低息貸款來度過干旱帶來的困難期。
美國是玉米、大豆和小麥的最大出口國,其中玉米出口占全球出口量的將近一半,持續干旱天氣將這些農產品的價格推上高位。上個月,玉米價格上漲了40%,而大豆價格也上漲了25%,這直接導致牛奶、肉制品等日常消費品價格猛然升高。
“美國不久將會面臨食品價格上漲的局面,一些商品可能會在日常貨架上消失。”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地理環境系教授frankgalgano認為,從全球層面看,美國就像是世界的“面包籃”。
美國國家抗旱減災中心的brianfuchs表示,許多農產品收購商目前都處于觀望狀態,他們希望美歐國家未來的降雨能將糧食價格降下來。但美國一位玉米出口商表示,“好轉跡象很難預見,因為美國的干旱短期內不會有所改善。”
倫敦市前副市長、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約翰·羅斯義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美國官方數據分析,旱情的確很嚴峻,是美國自1956年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對美國經濟的影響較大。干旱直接導致食品價格上漲,但更大的壓力在于,美國利用玉米等提煉新能源產品,23%的玉米產出均用于生產機動車燃料,這會加劇旱情的嚴峻程度。根據美國可再生能源標準法律規定,2012年至2013年,美國必須向本土市場供應1億噸玉米用于新能源生產,這一硬性要求會加速食品價格上漲。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