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豆粕現貨價格一路高歌猛進的情形不同,國內豆油市場依然呈現出淡季偏淡的特征。盡管得益于極端干旱天氣炒作,油廠報價傾向于跟盤上調,但受下游消化能力“偏冷”影響,豆油產業鏈上下游價格無法有效傳導,后市仍將艱難前行,甚至不排除弱勢探底的可能。
原料供應“外緊內松”
6月份以來,雖然國內豆油價格逐漸回暖,但整體表現不溫不火、市場調價心態較為謹慎。一方面,為維護壓榨利潤,油廠“挺粕拋油”的銷售策略全面蔓延,豆油市場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原料大豆供應“外緊內松”的事實日漸被市場所認知,大型油廠在加足“馬力”的同時,卻進一步加重了豆油市場現貨供給,導致商業庫存攀升。實際上,上游原料價格上漲的根本推動因素是供應問題,由于美國遭遇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干旱侵襲,cbot大豆飆漲對國內大豆形成了強烈推力。然而,原料成本的抬升將會擠壓油廠的壓榨利潤,雖然當前壓榨收益接近250元/噸,但所對應的原料大豆卻是4、5月時到港的進口成本,如果按照8、9月船期的美豆進口成本核算,壓榨利潤將處于深度負值區域。
筆者判斷,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大豆價格持續上漲對于需求端的抑制作用便會逐步顯現。
目前,市場普遍預計未來中國進口步伐將放緩,而這并不會構成下半年國內大豆原料的緊俏局勢,畢竟今年上半年大豆進口總量高達2905萬噸,同比增長22.5%,折算成豆油數量約552萬噸,表明豆油供應壓力較為沉重。尤其在“粕強油弱”的環境下,后市豆油價格上漲可能缺乏實質的內生動力。下游消費承接力“斷檔”
國內豆油市場不僅面臨供應充足的壓力,更面臨下游消費不振的事實。當前,豆油庫存主要集中在油廠和國家儲備庫,比較有利于政府后期調控措施的實施,而貿易商接貨熱情不高,對價格推動力偏弱,現貨市場成交無明顯人氣,報價呈現出“產區虛高、沿海低迷”的特點。
寶城期貨監測數據顯示,進入7月下旬以來,東北地區四級豆油報價集中在9550~9750元/噸之間,華東、華南地區多報在9350~9400元/噸,南北報價差異高達200~350元/噸不等。其實,沿海地區報價更接近進口毛豆油的港口分銷價水準,對國際市場動向的反映靈敏度較高。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