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強化農業現代化基礎地位,打造產品加工增值鏈、資源循環利用鏈、質量全程控制鏈等有機融合的現代肉牛產業化集群,農業大省、畜牧大省河南正探索這樣一條新型“牛”經濟發展道路。
近日,河南首個肉牛產業化集群項目——《新野肉牛產業化集群示范區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肉牛示范區)項目已獲批正式啟動,這是肉牛業從分散、落后向“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生產方式的轉變,更是傳統農區“三化”協調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示范工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落后的“牛”產業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肉牛產業在全國地位舉足輕重,南陽黃牛、郟縣紅牛以及全國第一肉牛新品種——夏南牛在國內赫赫有名,還擁有豐富的秸桿與飼草資源,顯然河南發展肉牛產業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
來自河南省畜牧局的相關資料顯示,河南2011年牛存欄955萬頭、出欄545萬頭,分別居全國第二位和第一位,牛肉產量82萬噸,居全國首位。河南作為畜牧大省,與家禽、養豬業等其他畜牧業相比,肉牛業在規模化、產業化方面甚是落后,多是以農戶散養為主。
河南農業大學牧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騰云表示,相較于其他牲畜,牛的整個養殖周期在兩年左右,繁殖系數低、生產環節復雜、產業鏈長、養殖比較效益低等因素,使大批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養牛農戶、養牛總量下降已是必然,對肉牛業造成了潛在威脅。
河南畜牧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到,2015年河南畜牧業產值將占到農業產值的40%以上,將重點加快發展標準化規模飼養,使生豬、肉雞等規模化飼養比重分別達到總飼養量的75%、98%,而肉牛的規模化飼養只占45%。
隨著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的變化,消費群體趨于年輕化,牛肉消費潛力在不斷增大的同時,對產品質量要求亦越來越高。目前,肉牛產業鏈各環節均未到成熟、穩定的狀態,牛源緊張已成為業內人士共識,弒犢殺青(小牛犢)的現象,在肉牛產業鏈中時常出現。
由于“擴內需、抑通脹、保民生”政策的實施,2011年牛肉需求量比2010年增加1.5%,牛肉價格上升約3%,高檔牛肉需求量翻番,牛肉進口量增加150%左右。
探索“全鏈條全循環”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