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倉雙鳳鎮的新湖村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村。由于地勢低洼,土地肥沃,新湖有悠久的蔬菜種植歷史。目前,村里常年種植蔬菜3000畝左右,其中大棚蔬菜1000畝,露地蔬菜2000畝,年產蔬菜上萬噸。村里有上百戶農民常年種植蔬菜,多的十余畝,少的兩三畝,種植最多的品種是西紅柿,其他還有黃瓜、茄子、韭菜、大白菜等十來個品種。然而,長期以來,由于銷售渠道的缺乏,新湖的菜農常面臨“豐產不豐收”的窘境。
今年5月1日,集儲存和配送于一體的上海易買得生鮮中心在新湖村正式運營。進駐兩個多月,“合作社+蔬菜配送”的模式不僅讓部分菜農嘗到了增收的甜頭,也為新湖勾勒出“農超對接”的廣闊前景。
過去菜販收菜價格極其低廉
“過去,每到各類蔬菜上市的時節,新湖村便云集了來自周邊縣市的菜販?!毙潞妩h委書記王國梁向記者描述了新湖菜農賣菜的傳統模式。這些菜販直接來到田間地頭,以很低廉的價格把蔬菜收走。由于蔬菜因季節因素價格波動很大,因此不少菜販收菜時只是記錄下重量,直接拉到市場上賣完了才回來談價格。通常,他們會留下自己較為固定的利潤部分,去掉運費等各種成本,剩下的錢才會支付給菜農?!安宿r在這種交易中很被動,”新湖村“農超對接”項目負責人張建忠告訴記者,“蔬菜密集上市的時候,由于不忍心蔬菜在地里白白爛掉,即便菜販給很低的價格菜農也不得不接受?!比ツ?,新湖的西紅柿遇到高產豐收年,但西紅柿大量成熟的季節正好撞上了20多天連續陰雨,菜販給菜農的收購價格只有2毛錢一斤。“這點價格連勞動成本都抵不上,許多菜農虧了錢。”張建忠說。
據了解,這種銷售模式在新湖已經持續了很多年,盡管一些種植面積較少的菜農選擇了挑著擔子到市場上自賣,或者在農貿市場租了攤位搞“直銷”,但兩者加起來走掉的蔬菜量不超過全村的20%。
怎樣把利潤留在菜農手中,怎樣拓寬蔬菜銷售渠道幫助農民增收,是新湖村委一直在思考的問題。2009年,新湖村成立了“太倉市惠民蔬菜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布局、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質量監控的運作模式。
而今西紅柿每畝增收3000元
來源:蘇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