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遇到的是停滯性通貨膨脹,并非通貨緊縮。目前,貨幣供應量仍處于超發狀態,流動性依然存在,只是沒有進入實體經濟,通脹的隱患依然非常大。
8月9日,國家統計局將發布7月經濟運行數據。在年中經濟會議定調“穩增長”后,中國經濟能否出現轉機?低價時代是否已經到來?中國企業能否走出困境?答案終將被一一揭曉。
公開資料顯示,國家統計局將在本周發布居民消費價格(cpi)、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及房地產投資和銷售情況月度報告。
低價格,滯脹壓力增大
“7月cpi同比漲幅可能回落到2%以內,進入‘1’時代。”這是大部分市場分析師給出的預期。繼6月cpi創下29個月最低點后,7月食品價格有漲有跌,但整體價格平穩,加上翹尾因素大幅回落,7月cpi漲幅可能會再創新低,同比漲幅回落至1.7%左右。
對此,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cpi是否進入‘1’時代還需等待國家統計局的最終數據,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已經進入了低價格時代。”
不過,在孫立堅看來,造成cpi連續走低的主要原因并非翹尾因素,而是持續疲軟的市場需求。他分析稱,“一方面,真實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投資需求進一步減弱,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恐慌情緒。”
“當前,中國經濟確實面臨了消費需求動力不足的問題。”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首席分析師劉心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提出了同樣的擔憂。他告訴記者:“‘十一五’期間實施的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比如家電下鄉、房地產信貸政策等,拉動了國內消費需求,同時也‘透支’了很多消費。這直接導致目前消費需求疲軟的局面。”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