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市是一個傳統養殖業大市,2011年,全市生豬養殖量達800萬頭,隨著養殖業的發展,養殖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如何解決養殖糞污污染問題,我們按照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不斷探索新型生態養殖模式,通過試點示范,以點帶面,多措并舉,全市已形成六種新型環保養殖模式。
一是以偉鴻基地豬場為代表的生物發酵床生態養豬處理模式。發酵床養豬技術是采用高溫發酵微生物與鋸木屑、谷殼、秸稈等混合發酵后作為豬吃睡的墊料(稱為發酵床)。豬飼養在發酵床上,達到糞污對外無直接排放、空氣中無臭氣,具有環保、健康、安全、高效等特點,能解決農村適度規模養殖污染問題。我市從2008年開始推廣這項技術,到目前為止,已在全市的40多個鄉鎮得到推廣。偉鴻食品有限公司為基地擔保貸款4000多萬元,建設標準化生物發酵床豬舍200余棟,每棟欄舍可出欄生豬500-1000頭。
二是以鵬揚原種豬場為代表的沼氣發電+農牧循環處理模式。利用生物的自生與共生原理,建立沼氣池來處理豬糞尿污水是當前規模養豬場普遍采用的處理方式。位于湘潭縣易俗河的鵬揚原種豬場,年出欄生豬達30000頭,該場建有1個1500立方米的沼氣池,場內的糞尿污水,經固液分離后,污水及尿液進入大型沼液池處理,沼氣作為能源用于發電及生產生活,沼液、沼渣、干糞作為有機肥料用于臨近的果蔬基地等,形成了“豬→沼→菜,豬→沼→果”的生態循環種養模式。
三是以大齊牧業為代表的工業治污處理模式。湖南大齊牧業現存欄母豬1100多頭,年出欄豬2萬多頭。為解決好豬場糞污問題,該場2009年投資400多萬元,建成一個污水處理廠,設計污水處理能力150噸/天,自2010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以來,排出的水經市環保局24小時在線監控,完全達標。
來源:湘潭畜牧水產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