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食魚翅”這一公益倡導,在我國還是通過“3年內將規定公務接待不得食魚翅”深入人心的。這倒不是民眾對公益活動響應的遲緩,而是魚翅這種昂貴的食品,根本不是尋常百姓有能力享用的。記得有次參加婚宴,鄰桌的一位下崗工人喝了一盅魚翅,意味深長地說,這粉絲味道太好了,就是有點腥味。所以,在“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則公益廣告中,推開擺在面前的一碗魚翅,表示拒吃的是明星姚明,而不是網絡紅人“犀利哥”。
然而,吃魚翅,還是不吃魚翅,卻在業界和環保組織之間引發了很大的爭論。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個“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上,“拒食魚翅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的觀點,讓人為之一驚。(8月17日《廣州日報》)
對于“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至少筆者不會為之一驚,當糟蹋都司空見慣時,浪費算什么?真正讓人感到吃驚的是,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表示,“魚翅消費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非但不是對瀕危物種的消費,反而是對廢棄資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國節儉美德的體現。”原來,吃魚翅是“廢物利用”。如此,一個更詭異的現實是,這種“廢物利用”的“節儉美德”,竟然成了國內權貴們的嗜好,也成了絕大多數人無法繼承的“傳統文化”。
這段絕妙的言辭出于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的專家之口,真的令人對這些魚販子的“掌門人”刮目相看。能夠把有關魚的生意,聯系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參與“中國節儉美德的體現”,真可謂“魚意深刻”。不僅如此,還把吃魚翅,還是不吃魚翅,提高到“正確應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不公平指責”的高度,就似乎有點關于“愛國主義”的思想境界了。
一幫魚販子的“掌門人”,能夠把對一種自身商業利益的保護做到這個份上,比起房產商的“買房就是愛國”來,不但異曲同工,而且更勝一籌。“買房就是愛國”已經被國家的“限購令”拒之門外,難道吃魚翅是“廢物利用”,是想徹底否定國務院“3年內將規定公務接待不得食魚翅”的廉政措施——如果魚翅消費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對廢棄資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國節儉美德的體現,國家應該號召領導機關帶頭身體力行才對。看來,被稱作“磚家”的專家,“砸磚”是只看利益不看對象的。
其實,也不難想象,由魚販子的“掌門人”主辦的“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必然是一次促進行業發展的活動。盡管“主辦方認為中國傳統的魚翅消費文化受到了國際社會不公正的評價”,不過是“明修棧道”而已。想必這些魚販子的“掌門人”哪怕再利令智昏,也不敢說出國務院的3年“限吃令”將會很大程度上壞了他們的生意。一個不爭事實擺在面前,當前魚翅的消費主體非富即貴,而公款消費已經成了各類奢侈品的消費主流。如果3年內做到公務接待不得食魚翅,即使“中國沿海的鯊魚捕撈都是兼捕所得”,估計這宗暴利生意也會一落千丈。在很多人為吃一碗面加不加雞蛋考慮半天的消費水平下,除了暴發戶的炫富和無度的公款消費,吃魚翅,還是不吃魚翅根本用不著“魚販子”犯愁。請別把魚翅這種在歷史上就是宮廷御膳的奢侈品說成“中國的傳統文化”,更不可把這種窮奢極欲美化成“中國節儉美德的體現”。而把這種因“對魚翅的需求把鯊魚捕撈推向空前嚴重的程度”野蠻行徑稱作“對廢棄資源的有效利用”,筆者很想問一句“可以罵人嗎?”
來源:荊楚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