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正式實施(以下簡稱《規則》),要求進入市場的每一件有機產品必須攜帶新版“身份證”,消費者可以通過“身份證”在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上查詢該有機產品的產地、產量、生產企業等信息。
然而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規則》實施近兩個月來,市場上有機產品認證標簽依然魚龍混雜。消費者對此霧里看花,已經申請“有機”身份的單位也呼吁相關部門加強執法力度,還有機食品一個干凈有序的市場。
本報記者瞿艷花
超市里有機標簽魚龍混雜
《規則》規定,每件達到新國標的有機產品,需加貼17位的唯一編碼,并按要求在最小的銷售包裝上標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標志(含有機轉換產品認證標志)、有機碼和認證機構名稱,而老版的有機碼僅14位,且無需刮開防偽涂層就能查詢。
近日,記者在一家超市看到,一款5公斤重的有機米,除了包裝袋上有“有機米”三個大字,其余無任何有機認證標志。而另一品牌的大米,標注的卻是老版14位的標碼。在另一家大超市,這種情況同樣存在,一款400克的北大荒(600598,股吧)有機高粱米包裝上,只標注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標志,卻無新版有機碼。
除了新老標簽混用、無有機碼等問題外,消費者也普遍反映有機碼認證機構名目繁多,真假難辨。記者在國家認證委網站查詢到,目前上海共有包括城市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多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70余家企業獲得有機產品認證,有機產品認證證書共100張,而這些有機產品認證證書由國家認證委授權的23家有資質的機構認證。
然而記者看到,這些機構的有機碼形狀都不同,還有一些企業有自己的防偽碼,若沒有一定經驗,很容易跟有機認證碼混淆。
相關部門提醒消費者,在購買有機產品時首先應看產品包裝是否有有機產品國家標志,同時留意標注認證機構名稱或標識。
企業盼相關部門加強監管
貼上“有機標簽”,身價立刻“鯉魚跳龍門”,成了老百姓愛不起的奢侈品,在超市里,普通五公斤重的大米一般售價在五十元左右,而有機米卻賣到了上百元,在一些高端精品店價格更貴。
來源:青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