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糖生產的基本原料是甘蔗和甜菜,甘蔗生長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甜菜生長于溫帶地區。作為重要的食糖生產國和消費國,糖料種植在我國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產量和產值僅次于糧食、油料、棉花,居第四位。我國食糖產銷量僅次于巴西、印度,居世界第三位(如果把歐盟作為一個整體統計,我國食糖產量居世界第四位)。國際上大多數發達國家制糖是采用“原糖——精糖”二步法的制糖生產方法,即“田間糖廠(產出半成品的原糖)精煉糖廠(產出精制糖)”生產方式,先是生產原糖,然后再回溶生產精煉糖的方法。大部分糖廠生產原糖,然后供給精煉糖廠進行精煉生產并作為飲食用糖供應市場,在國際貿易中也是以原糖為主。我國糖廠幾乎全部采用一步法生產,即糖廠通過甘蔗榨汁、沸騰濃縮、中心分離、提煉等工藝一次性直接生產出日常消費的白糖,所以我國食糖市場流通和消費的基本都是白糖。與二步法相比,我國一步法生產的一級白砂糖只相當國際耕地白糖的標準,質量相對較差,基本沒有出口市場。我國甘蔗糖的主產區集中在南方的廣西、云南、廣東湛江等地,甜菜糖主產區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新疆、黑龍江、內蒙等地。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東南沿海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農業結構調整,我國甘蔗生產逐漸向西轉移,區域布局得到優化。按照氣候條件適宜、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制糖產業布局合理等原則,我國選擇桂中南、滇西南和粵西為全國甘蔗優勢區。
我國食糖消費特點:
1、季節性比較明顯旺季主要在中國傳統的春節、中秋節和夏季冷飲消費兩個階段,淡季如每年的5、6月份。
2、我國的食糖消費少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目前我國存在糖精超量超范圍的濫用的情況,甜度相當于400~500倍的食糖甜度,如能有效禁止糖精的使用,則我國食糖生產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食糖價格的下降和玉米價格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食糖消費,甘蔗糖對淀粉糖產生了明顯的替代作用,進一步擴大了食糖的消費空間。
3、國內食糖具有剛性。食糖消費的價格彈性很小。歐美國家,食糖、淀粉、脂肪構成居民熱量的三大來源,人均消費量大,可替代產品多,而我國則將食糖作為健康甜味劑。
來源:食品商務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