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出海,人工費400塊,油費700塊,這點貨也就賣600塊,這次是真‘毀’了!”1日下午3時,伴著漁船馬達的轟鳴聲,剛剛返回膠南市靈山灣積米崖港的“船老大”魏先勇,一邊整理著船上剛打回來的小魚小蝦,一邊搖著頭用濃郁的家鄉話對記者說。
“別拍我了,我都不好意思(面對鏡頭)。”幾近同一時刻,在龍口市海鮮出產基地———港欒碼頭,32歲的漁民王孟章面向導報記者擺著手說道。在他面前,是剛從海上打回來的戰利品:幾斤章魚和小偏口魚,還有不到20斤的爬蝦。“除了工錢和柴油費,這一趟,我得賠兩三百元。”他囁嚅道。
1日,為期3個月的渤海和黃海海域休漁期結束,黃渤海漁區的近5萬艘漁船又可出海捕魚。但據導報記者調查,僅從“開海”首日來看,不少漁民的收益難盡如人意。此外,刺網休漁時間已在一個月前結束,由于捕獲的海產品經常“不夠本”,個別漁民無奈之下,不愿再出海,有的正打算另謀出路。
成本“高處走”
積米崖港位于膠南市靈山灣,是該市較大的漁港之一,能容下100多艘各式大中型漁船。1日上午9時,這里仍停有近百艘漁船,其中較大的船身接近30米長,較小的不到10米長。船中央的旗桿上,嶄新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有的還掛著寫有“一帆風順,滿載而歸”字樣的三角旗。附近漁民介紹,每年夏季禁漁期結束時,漁民們都會換上新國旗,燃放鞭炮,借以寄托對新捕魚季節的期待和祝福。
在靠近岸邊的一艘漁船上,幾名漁民正圍坐在一起聊天,他們都是周圍幾艘漁船的船長。但他們臉上,似乎沒有因禁漁期結束而帶來的期待與興奮。船長石一明向導報記者抱怨說,“現在的漁民越來越難當了,捕撈的成本越來越高,捕獲量卻大不如前,幾乎都發不出船員的工資了……再這樣下去,離破產真不遠了。”
石一明的漁船長約20米,大約是163馬力,屬于中大型漁船。他說,這種漁船捕撈作業一天,消耗柴油量多的時候高達1噸,僅燃油就得7000多元,每年在燃油上的支出就高達近70萬元。他解釋說,他們的漁船航速大概每小時不到20海里,而近海幾乎沒什么資源,所以每次出海都要先航行數小時到達稍微遠些的海域才開始下網。
來源:經濟導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