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王女士的“菜農”生涯告一段落。
就在她家陽臺外面,是修整出來的一小塊菜地,這里種著西紅柿、絲瓜、豆角。這是住在一樓的好處。王女士隔兩天就會澆水、松土、除蟲,雖然產量很小,但用她的話說,“吃著踏實”。
小花園的那頭,擺著一排泡沫箱子。這是高層住戶想出來的法子,填好土,撒上菜種,夏天的時候,這里有韭菜、辣椒、苦菊和油麥菜。
如今,城里種菜的人越來越多。浙江、上海、北京、重慶、江西等很多地方,“屋頂菜園”大受追捧,大企業聘用菜農,小家庭自己鉆研,第一個好處——“不打農藥”。
除了種菜,城市人還熱愛做面包、釀酸奶,這些東西里面沒有“植脂末”和“皮鞋”。
沒什么比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更讓人放心。城市消費者大多遠離土地,有的分不清韭菜和麥子,習慣購物卻不知道添加劑的種類。當這種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置于整個社會誠信缺失的大背景下時,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似乎就不可避免。
從蘇丹紅到地溝油,從毒饅頭到廢皮革膠囊,食品隱患數不勝數,消費者缺乏安全感,逐漸對生產者失去信任。
但是,自己種的菜、做的面包、釀的酸奶絕不會是城市人餐桌的全部,在法律和監管之外,他們開始尋求安全食品的第三條路。
“趕集”求互信
自2010年9月以來,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已經舉辦了40多屆,參加農戶和商戶近30家,趕集人數從最初的100多人到4000多人,吸引了眾多關注環境保護和生活品質的中外人士參加。
農夫市集是一個由消費者志愿發起搭建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消費者不僅可以在市集上和農戶面對面地交流,還可以去農場參觀,可以知道他們在哪里種菜,在哪里養雞。同時,也幫助農戶拓寬市場渠道,鼓勵更多農戶從事有機農業,從而減少化肥和農藥帶來的環境污染、維護食品安全、實踐公平貿易。
在這里,一方是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戶,一方是消費者。如果來得早,能買到不打農藥的蔬菜,家養的雞鴨,手工制作的奶酪……這些東西的價格都不便宜,一盒豆腐20元,一斤五花肉40元。
追求低成本高利潤是商家天性,但在惡性競爭中,優質卻難以高價,不降低成本、同流合污,企業只能被市場淘汰。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營養碩士丁志民認為,“北京農夫市集最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使一些農戶的利潤合理化。”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