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
財經評論員、經濟學家馬光遠財經評論員、并購專家劉璐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今年養豬散戶叫苦不迭,目前廣東養一頭豬平均虧損50塊錢左右,而遼寧養一頭豬要虧150元左右;但網易、武鋼等各路資本卻在逐鹿養豬業。養豬到底虧還是賺?
今年春節后,豬肉價格就持續走低。農業部監測數據顯示,8月1日,全國活豬平均價格每公斤13.94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7%,8月7日,國家發改委啟動新一輪凍豬肉收儲,以保護養殖戶利益。
在2010-2011年這一個“豬周期”里,為什么豬肉的價格會屢屢跳水?本期財富觀,邀請到經濟學家向松祚,并購專家馬光遠,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璐共同評論。
精彩觀點
從長遠的政策來看養豬還是要規模化。但短期內,必須把價格穩定。漲得太快,城市的居民受不了,但也不能一直下跌。
——向松祚我們的政策不要走在豬周期的后面,而應該走在前面,要通過一些政策措施把肉價穩定在一個合理的價位。
——馬光遠相關職能部門亟待建立起科學的農業生產指導,以減少農戶損失和促進農民增收。即使聘請專業機構來做相關研究和測算,其代價比起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損失也是微不足道的。
——劉璐
q
1今年肉價為何持續下降?
華西都市報:在人工成本、飼料成本不斷上漲的同時,為何豬肉價格卻一路往下?
向松祚:今年豬肉下降有三個“蹊蹺”的特點,一個是養豬成本大幅度上升,人工成本、飼料成本,特別是大豆、玉米的成本大幅上升;第二,今年以來,盡管養豬的成本在上升,但生豬出欄量的上升幅度沒那么高;還有一個蹊蹺的特點是,雖然出欄價格下降的幅度很大了,但市場上價格下降幅度并沒有那么高。
這些因素都導致豬肉價格上漲。但為何豬肉價格卻是持續下滑?我認為是進口的量上升得太快導致價格下滑,當然不排除以前“豬周期”的因素還在,但是這個“豬周期”的因素,已經很難說明今年的持續下降了。
馬光遠:我覺得還是一個正常的“豬周期”,只不過今年恰好可能是一個整體的產能上去了。當然還有很多原因,比如美國大旱,出現了糧荒,導致飼料成本上升,大豆進口的成本上升。而我們沒有相應的政策去補貼,養殖成本上升了;第二,人工成本上升了;第三,就是進口的量增加了。
來源:華西都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