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上市乳制品企業業績增速普遍放緩。乳企半年報顯示,原材料成本上升和高企的廣告營銷費用成為企業成本上升的重要推手。
乳業三巨頭表現分化
數據顯示,占據國內乳品市場大半的伊利、蒙牛今年上半年業績增速放緩。
伊利股份半年報數據顯示,盡管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11.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8%;但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62億元,同比下降6.67%。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指出,由于成本上升,伊利股份上半年的毛利率為30.02%,同比下降1.54%。原奶價格持續維持在高位,加大了伊利股份的采購成本,這是公司毛利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蒙牛乳業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83.6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17%;歸屬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44億元,同比降18.4%。
蒙牛財報同時顯示,由于大規模消減散養式奶源,加大采購集約化管控奶源比例使得奶源成本上漲;同時,由于增加大批檢控人員,導致成本有所上升,致使整體毛利率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為25.7%。
相比之下,光明乳業增速較快。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64.61億元,同比增長16.4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667.57萬元,同比增31.89%。
光明稱,收入和利潤的增加來源于實現鮮奶銷售收入快速增長,同時推動常溫產品的結構升級;另外堅持高端差異化路線,提高酸奶的市場份額。
廣告堆出銷量 成本攤薄利潤
來自多家乳企的年報均顯示,原材料成本上漲成為當期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專家也證實,占據生鮮乳成本大頭的飼料價格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上漲導致生鮮乳價格居高不下。
從2010年底開始,我國主產區平均生鮮乳價格就開始高于全球主要乳制品原料出口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2012年3月,我國生鮮乳價格為3.28元/公斤,而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分別為2.6、2.8和2.4元/公斤,我國的生鮮乳單價要高出外國16%-20%。
來源:新華社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