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歷七月,在離石區南關村都會有一場“盛會”,當地農民們稱之為“趕會”。所謂的“趕會”就是四鄉八鄰的人們約定俗成在同一天趕到同一個地方去買賣東西,小商小販乃至家有余貨的農民天不亮就早早地趕去搶位擺攤,一條平靜的小街立刻就熱鬧起來。
近幾年,離石區的南關七月古會時間沒有變,地點沒有變,但是形式變了,“趕會”不再單純是給農民們提供一個購物的場所,而是成了農民出售“自家菜”的一個交流場所。
“走啊!趕會去!”這幾天天剛亮離石區田家會街道辦棗林村的馮福林就把鄰居馮衛衛喊了起來,一同去市區興南農貿市場“趕會”。“去早了有好攤位,遲了就只能打‘游擊’了。”馮福林在自家院子里種了二畝多西紅柿,今年雨水多,西紅柿長勢好,自己吃不了就打算去古會賺點錢。馮福林一邊介紹一邊從家里往出搬前天晚上裝了箱的西紅柿。馮衛衛也種了一畝多西紅柿,但是他不善于言語,賣東西不會吆喝,半天也買不了多少西紅柿。“福林家沒有交通工具,但是他嘴皮子溜,會說話,會做生意,所以我開車他吆喝,這幾天我們兩家的西紅柿基本賣完了。”馮衛衛補充說。
在市區興南農貿市場,來買東西的人們高興,忙活的攤主們更是樂開了花。“俺們種的西紅柿今年收成好,專門拉了一車過來賣,今天第一天就這么多人,要是賣上十天,我的西紅柿還不都賣光啦!”一對五十歲左右的農民夫婦高興地對筆者說。在一攤位前面圍了很多人,筆者走近一看,原來大家正在挑揀著黃花菜。“這只是冰山一角,第一茬黃花菜已經下去了,這是第二茬,第二茬的長勢更好,要是在集會上賣不完,回家曬干等著十月份的集會繼續賣。”劉家灣村70多歲的王大娘一邊招呼客人一邊介紹著。
在集會上,除了布商、服裝門店和一些生活用品攤點,大多數是農民模樣的人搭建的“臨時攤位”,他們的攤位不固定,但出售的都是自家田里生產的蔬菜,有西紅柿、黃瓜、黃花菜、油麥菜等,各式各樣,品種齊全。
這幾天,周邊村莊的農民一大早就圍在了市區興南農貿市場,從上午六七點開始忙活趕中午就基本賣光了,下午回去采摘第二天繼續來“趕會”。在會場,馮福林的吆喝聲顯得最響亮。“每年種這么多蔬菜自己也吃不了,幸虧七月古會”幫我們解了難。”馮福林的言語中表達著對“盛會”的支持,更充滿了對“盛會”更多的期待。
來源:呂梁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