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宗農產品中,大豆產業鏈最長,涉及種植、加工、食用油供應、飼料、養殖、肉類生產、菜籃子工程等方方面面。我國加入wto以來,大豆產業經歷了巨大變化。
一是國內大豆生產萎縮,自給率下降至20%以下,且有進一步下降趨勢。2001年—2012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逐漸下降,特別是近年來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以每年1000多萬畝的速度縮減,全國大豆產量從1541萬噸降至約1300萬噸;同期大豆進口量由1394萬噸增加到近5800萬噸,大豆進口量占國內大豆消費量的比重由48%上升到82%,對進口大豆的依附程度越來越高。
二是大豆加工業被外資壟斷。目前我國大豆實際加工能力都控制在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四大跨國糧商手中。跨國糧商通過參股并購和獨資方式控制了我國近80%的大豆加工能力,基本完成了在我國的戰略布局。從行業構成上看,形成了外資(包括合資)為主(比例為76%),國有和民營為輔的格局 (國有及民營企業所占比例為6%和18%)。外資攜其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力量實施了對我國大豆加工業環節的控制。
三是從大豆定價權看,中國企業一直不能參與國際定價。目前,中國企業只能在cbot(chicagoboardoftrad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從事期貨交易,被動接受cbot設定的價格。美國已壟斷了世界大豆出口市場90%以上的貿易份額,掌握著國際大豆市場的定價話語權。
這些變化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我國大豆生產不斷萎縮,大豆及相關產品價格波動劇烈,產業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弱。這些都是在大豆市場高度開放的條件下產生的,但問題的根源在于中國傳統生產方式與國外先進生產方式之間的巨大差距。面對大豆產業的困境,我們認為,應該重新審視我國大豆產業發展,在國際化開放條件下建立我國大豆現代產業體系及相應的政策支持體系,實現大豆種植生產的現代化和國產大豆加工的國際化。同時,將國產大豆的生產、收儲、加工、銷售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使國產大豆產業盡快形成現代產業鏈,從而提高中國大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保持大豆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