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目前山東正在加快推進種糧大戶補貼試點工作,并已明確規定,糧食種植面積在300畝以上(含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其中小麥或水稻種植面積150畝及以上)的,納入2012年種糧大戶補貼范圍。其中,經過核實補貼面積在4000畝以上的,每戶給予定額補貼100萬元;補貼面積在4000畝以下的,每畝給予補貼230元。
筆者認為,現行按承包面積給予糧食補貼的辦法成了“普惠制”,既不能調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又沒有達到糧食直補的初衷,而山東省試點種糧大戶補貼無疑是一個好的開端。
首先,對種糧大戶補貼有利于解決農村“無人種田”的問題。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大量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在前幾年勞動力成本較低時,農民工或者農忙時回家種地,或者雇請人種地;但在近年來勞動力價格大幅上漲后,無論是農忙時回家種地,還是雇人種地,都不劃算。所以,一些離鄉人員寧可耕地荒蕪,也不愿意種地。
如何讓這些荒蕪的耕地得到有效利用?發展種糧大戶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山東對種糧大戶補貼,就是利用政策引導耕地向種糧大戶集中的有益舉措。如此一來,“無人種地”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其次,對種糧大戶補貼有利于引導糧食生產集約化、規模化。
據國土資源部稱,我國每年有3000萬畝的撂荒耕地。究其原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農民種植糧食的收益率太低。作為投資大、生產周期長、回報率相對較低的糧食生產,只有靠集約化、規模化,才能獲得規模效益。山東省對種糧大戶補貼的辦法,利用政策杠桿增加種糧大戶的收入,有利于調動種植糧食的積極性。
此外,糧食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需要很大的財力做支撐。有了政府對種糧大戶的補貼,糧食生產者就有了更大的經濟實力,以現代化的手段推動糧食生產的發展。
第三,對種糧大戶補貼有利于農村小康社會的早日建成。
黨的“十八大”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總體上看,農民仍然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