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下半年,益海嘉里集團(下稱“益海嘉里”)有兩則消息引起了市場的注意,一個是益海嘉里母公司豐益國際宣布與美國家樂氏公司合作生產“品客”等休閑食物;另一個是益海嘉里將向市場投放自有品牌的香皂和洗衣液等日化產品。
益海嘉里的“金龍魚”仍是國內食用油的第一品牌,在糧油領域之外頻頻出擊,益海嘉里和中國糧油業的未來出路在哪里?益海嘉里副董事長穆彥魁日前就上述問題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專訪。
未來看精、深加工
大約20年前,來自新加坡的益海嘉里在深圳建設第一座現代化的食用油加工企業時,國內食用油市場幾乎是一片“處女地”。以大豆加工為例,穆彥魁說當時在國內,其他企業加工出來的豆油比較單一,但是四級油、三級油、色拉油、食品專用油,益海嘉里都可以做出來;豆粕方面,益海嘉里可以向客戶提供不同規格的豆粕。
穆彥魁稱:“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的工廠都達到了我們的加工水平,如果我們不再往前走,吃老本,只能是惡性競爭,所以我們必須走到前面去,不斷進步和創新,往食品的下游發展,做日化和休閑食品,這是被市場所逼。”
穆彥魁所說的“惡性競爭”在國內大豆加工業表現得尤為明顯。國內市場每年對大豆的需求量在6000萬噸左右,現在規模較大的企業已經形成的產能超過一倍。國家發改委早在2008年已經強調控制大豆產能總規模,產能過剩卻有增無減。國內各家企業還是想提高開工率,造成原料的供不應求,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大幅上漲;另一方面中國市場由于供應過剩,無法消化原料價格上漲的壓力,企業經常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的境地。
穆彥魁說:“商品的流動規律應該是往價格高的地方流動,中國糧油市場卻成為一個價格的洼地,經常出現國內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這是過度競爭的結果。”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