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米市場上出現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大買家:中國。
數十年來,中國持續增長的大米產量使得中國的出口量遠超進口量。但這個全球最大的糧食消費國已成為一個大規模的大米進口國。
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數據顯示,中國2012年進口精米260萬噸,進口量創出歷史新高,較2011年的57.5萬噸大幅增長。在過去50年中,中國僅有四年是大米凈進口國。
此舉引發了大米行業內的困惑和爭論,分析師和交易員們試圖尋找中國需求急劇增長背后的原因,以及可能對食品價格和全球經濟產生的影響。
一些分析師表示,他們認為,推動中國大規模進口大米的是中國消費者需求的大幅增長。他們稱,即便中國的大米已經連續九年增產,但仍無法以滿足本國人民的需求。如果確實是這樣,這可能標致著全球大米市場一個重大和長期轉變的開始。他們認為,這可能引發人們對于大米產量能否滿足需求的擔心,而這將進使得大米價格維持在高位。
聯合國糧農組織(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資深經濟學家方成表示,如果這種勢頭持續下去,人們會擔心全球其他地方的產量能否滿足中國的大米需求。
其他人則認為,可能有個更簡單的原因。他們稱,中國政府設定的大米價格遠高于全球市場同級別大米。這就使那些在越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收購大米的中國進口商有利可圖,他們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在國內市場出售這些進口大米。
最近幾個月這種交易的利潤率進一步擴大。交易員們表示,12月中旬從越南進口的大米的平均價格約為每噸410美元,而此類大米在中國的售價可達每噸635美元左右。
總部位于倫敦的研究公司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大宗商品經濟學家thomas pugh表示,中國現在基本上有兩個分裂的市場,農民向政府出售大米,而消費者則從海外購買大米。他表示,這導致政府購買的大米很多都被儲藏起來,而不是用于加工和消費。一旦價差收窄,進口量就會回落。
來源:華爾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