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南寧人稱“非洲鯽”,因味美價廉深受市民喜愛,是南寧人餐桌上常見的佳肴。
羅非魚加工成鮮魚片后,出口到歐美等國家,身價倍增,還大受歡迎。為了使出口的羅非魚達到國際市場質量安全標準,南寧市西鄉塘區加強了轄區內羅非魚養殖環境、水源、養殖投入品等綜合管理,去年12月,經廣西檢驗檢疫局、自治區水產畜牧局、自治區農業廳、自治區商務廳等部門專家考核驗收,成為廣西首個“出口羅非魚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養殖場管理很規范
記者近日來到西鄉塘區位于石埠的出口羅非魚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備案養殖場之一———盛滿源水產畜牧有限公司的養殖場。遠遠就看到了白茫茫的塑料薄膜像一床溫暖厚實的棉被,覆蓋在塘面上。
記者見到養殖場的經理蘇光雅時,他正穿著防水褲和養殖場的幾位工作人員一起在魚塘里忙碌著,用網兜、簸箕把魚苗打撈起來,篩選大小,轉移到事先圍好的區域里。
“有個客戶剛打電話來訂購1萬尾羅非魚苗,下午車就過來拉走。”蘇光雅說。27歲的蘇光雅從水產學校畢業后,積累了幾年的工作經驗,現在回到父親的養殖場幫忙。聊起羅非魚,蘇光雅像聊自己的孩子那么親切。
“魚塘蓋上這些薄膜,羅非魚苗才能安全過冬。”蘇光雅解釋道,“每年春節前,養殖場到海南去買羅非魚苗,剛買回來的魚苗像牙簽那么細,1厘米長。我們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它們,兩個月后魚苗就長到手指大小。”
時近中午,蘇光雅到倉庫里提出一桶飼料,邀記者一起去大棚喂魚:“我先到辦公室做個登記。我們這些羅非魚備案養殖場對所投放的飼料、魚藥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必須認真記錄,還要不定期抽查水質,抽查魚病。
城區水產畜牧局幫助我們建了實驗室,方便進行水質和魚病檢查。”記者跟隨蘇光雅來到大棚,棚里暖氣撲面而來。蘇光雅邊撒飼料邊告訴記者,養殖場的羅非魚大多在入冬前就打撈起來賣掉,目前魚塘里基本上是魚苗。這兩年南寧的冬天特別冷,現在魚塘里的溫度僅10攝氏度左右,已達到了羅非魚凍傷凍死的臨界溫度,不采取保暖措施魚苗就過不了冬。
記者了解到,西鄉塘區對出口羅非魚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內的備案養殖場進行了綜合管理,構筑了“源頭備案、過程監督、抽查檢驗”三道防線,增強了出口羅非魚的國際競爭力。
提供服務解決銷售
來源:南寧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