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4個字,牽動人心。2012年12月27日下午,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第37次會議上,53名委員全票表決通過《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新條例將在今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在論證、修訂期間,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過大大小小幾十次座談、調研、征求意見”,參與立法的市人大常委會財經辦副主任程曉君稱,政府部門、專家、生產企業、市民及小攤販代表,都被邀請來聽取意見,“兼聽則明”。草案曾被刪除的問題食品整體“區域退市”、食品安全犯罪“終身禁入”等條款,最終又被加入。刪減與恢復之間,存在怎樣的爭議和猶豫?程曉君為我們講述了背后的故事。
1區域退市
臨時控制vs地方保護
問題食品區域退市,可追溯到2003年2月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規定》,其提出執法部門有權對發現問題食品嚴重的地區實施區域性“封殺”,即該地區產品一律不得進入北京市場。2007年的《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也明確了區域退市。
市民們熟悉的廣東潮安果脯蜜餞、山東龍口粉絲、河南許昌腐竹等,都因多次不合格而被整體退市過?!氨本┟看味紩潞▓蠼o產地政府,效果明顯”,市食品辦人士介紹,產地政府都迅速整治,提高整體合格率。
去年4月,《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征民意時沿用了區域退市。
然而,修訂草案在去年9月26日送交市人大常委會第35次會議首次審議前,區域退市條款被“意外”刪除。
市人大常委會財經辦副主任程曉君介紹,這主要是市政府法制辦聽到了外界不同意見,認為區域整體退市有地方保護或壟斷之嫌,可能會牽連合格產品。
市人大常委會提出不同看法。市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趙巨鵬作審議意見報告時直接指出,北京從2007年起實行了9次區域退市,在防控食品風險上取得了較好效果,“應該將這一措施繼續通過立法確定下來”。
程曉君說,事后人大也展開意見征求和座談,很多部門、人大代表、市民都認為北京就應該加大防控,因為北京85%的食品都來自外埠供應,源頭控制難度較大,防控輸入型的食品安全風險需進一步加強。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