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今年的棉花市場來說,政策變化是關注的焦點。但歸根結底,價格是需求與產量的博弈,供需關系是決定未來棉花價格的基本因素。
2012/2013年度國際國內棉花市場供給過剩,據預測棉花種植效益的降低將會造成2013/2014年度全球棉花播種面積繼續遞減,對新年度棉價構成支撐。另一方面,棉紡織品出口受阻,企業用棉量出現大幅縮減,棉花現貨庫存供應充足,國際國內棉花庫存消費比處于近五年歷史高位,加上國儲棉拋售增加市場供應,將會制約棉價上行空間。兩方面因素將使棉價向上和向下的空間均受限。
今年植棉意向面積縮減
雖然2012年度棉花收儲價格提高,棉農交售積極,但種植意向調查顯示,今年植棉意向面積仍然呈現縮減的趨勢。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于2012年11月下旬在全國范圍展開2013年度棉花種植面積意向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植棉意向面積6751.5萬畝,同比減少427.2萬畝,減幅6%。山東、安徽、江蘇等地調查顯示,2013年的各地棉花種植面積仍將大幅減少,減少幅度在10%左右。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icac)預計2013/2014年度中國棉花播種面積將減少11%。
受災導致棉農收益下降,棉花種植費時費工問題難以得到解決,更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棉花收益低于糧食和其他作物的收益等因素繼續影響棉農積極性。
連續兩個年度臨時收儲政策的實施,比較有效地保護了棉農利益。但2012年8月份暴雨使山東、河北、天津等地不同程度受災,當地棉花減產、減質,雖然收購價格高于上年,但是受災棉農仍然得不到實惠,種植意向趨減。近幾個棉花年度以來,黃河流域棉區均在棉花生長重要階段遭遇強降雨或連陰雨等極端天氣,棉花產量、質量雙下降。棉花價格波動大、收益不穩定,加之減產,打擊了當地農民種棉積極性。
調查顯示,在一些棉區,其他作物的收益明顯高于棉花,導致農民轉而投向其他作物種植。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老人、婦女對于棉花種植管理能力下降。加上棉花生長周期長,后期管理辛苦,費時費工,而其他作物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對農民具有吸引力,棉花種植面積相應減少。
全球棉花供應依然過剩
來源:豬價格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