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美食也越發無國界了。丹麥曲奇餅干、比利時巧克力、西班牙橄欖油、美國紅提……悄然間,各種異域風情口味、琳瑯滿目的進口食品,已經走入濟南市民的日常生活,街頭巷尾經營進口食品的賣場也日益增多。在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進口食品還躋身年貨行列。
□本報記者王佳聲李早
洋食品拼成年貨大禮包
冬日午后,兩名年輕人走出店門,一個打開易拉罐,一個撕開包裝袋,分別享用起韓國的飲料和丹麥曲奇餅干,發生在濟南市佛山街一家進口食品商店門外的這一幕,在這里很尋常。
這是一家100多平方米的進口食品專營店,貨架上擺滿了來自歐美、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中國港澳臺地區的食品,包括烘焙類食品、糖果、巧克力、咖啡、紅酒、橄欖油等,琳瑯滿目,單品有上千種。
隨手拿起一罐丹麥黃油曲奇,外包裝上除了密密麻麻的外文,還貼有中文標簽,可以清楚地看到原產地、名稱、規格、凈含量、生產日期、成分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
除了日常消費,逢年過節時,進口食品開始躋身禮品行列,包括傳統新春佳節前的年貨大禮包。“這是我們準備的進口食品大禮包,從幾百元到上千元的搭配都有,訂購的很多。”濟南大商精品進口食品專營店負責人張成厚指著店內一排喜慶的大禮包說。大禮包內,德國啤酒、西班牙橄欖油、越南芭蕉干、比利時巧克力等多國美味混搭在一起,來了個大薈萃。
張成厚說,消費者鐘情進口食品大禮包,主要是覺得其新鮮,一個大禮包集納不同國家的美食,作為春節禮品有足夠的心意。
價格越來越“親民”
“美食是無國界的。”張成厚說,進口食品自上世紀90年代末進入濟南市場,起初可謂“稀缺”――品種少、價格高、以散貨為主,多是賣散裝果脯、餅干的街邊小店。2000年之后,進口食品開始以精包裝的形式進入各大超市、專營店,種類也日益豐富,如今幾乎囊括了所有國外知名美食,價格也越來越“親民”。張成厚回憶,剛開始做進口食品銷售時非常難,當時很多人消費不起。如今一塊150克的樂卡莎黑巧克力30元左右,便宜多了。
來源:大眾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