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產品進口激增,部分農產品結構性緊缺日益突出,使得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此高度重視,明確提出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目標任務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其中的首要任務就是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說,保障農產品供給關系到經濟發展、居民生活和社會穩定全局,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農產品供給保障,首要是糧食的供給保障。2012年糧食總產6年超過1萬億斤,標志著糧食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正在形成,但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仍然存在著不可低估的風險和隱患。建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穩定高效的保障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任務。
具體來說,首先要建立健全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農產品“產得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保護都是普遍做法。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業作為基礎產業,更需強化支持和增加投入。一是要加大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力度,不僅要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絕對量的穩定增長,更要保證財政支農占總支出的比例穩步提高;不僅要繼續增加對農業的各種補貼,還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要抓住國家加快推進水利改革發展的機遇,著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二是要積極支持農業技術推廣、良種和農機應用,開展農民培訓、節水節肥、改良土壤等公益服務,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此外,還要嚴格保護耕地,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加快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通過這些措施,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從根本上保障農產品供給。
其次,要建立健全農產品銷售扶持促進機制,確保農產品“銷得暢”。目前,我國農產品零售價格構成中,流通環節已占三分之二,這既損害了農民利益,又抬高了農產品銷售價格,傷害了市民利益。因此,要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大力發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農社對接等各種直銷形式,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見面,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