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從三門縣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去年,三門青蟹養殖面積達到8.8萬多畝,比2011年增加5000多畝,總產量達到1.26萬噸,實現產值5億多元,分別增長1.4%和1.6%,實現了養殖面積、產量、產值的“三增”。
三門縣作為全國最大的青蟹養殖基地,2005~2007年因病害多發,青蟹養殖面積逐年下降到6萬多畝。為此,該縣深入實施“海洋強縣、綠色發展”的戰略,開發塘地、淺海灘涂,發展青蟹養殖,當地養殖戶將能用于青蟹養殖的地方盡數開發,全縣青蟹養殖面積發展到8.8萬多畝,比2011年增加5000多畝,其中淺海灘涂增加3000畝,為提高總產量打下了基礎。
多渠道開展養殖技術培訓,為青蟹優質高產提供了技術支撐。去年,該縣海洋與漁業部門分區域組織養殖戶共舉辦了青蟹養殖技術培訓班14期,邀請省、市水產部門、科研院所專家為養殖戶舉行了4次專題講座,2萬多人參加,并開展科技示范、科技入戶、街頭宣傳咨詢等活動,向養殖戶傳授養殖技術,共分發技術資料3萬多份。
與此同時,廣大養殖戶實行科技創新,在養殖前對養殖塘進行清塘暴曬、殺菌清毒,引進清潔無污染、無病毒的海水;選用三門灣自然野生青蟹苗種放養,控制養殖密度,采用鮮活飼料定時定量投喂;在養殖中,嚴格按照國家綠色、無公害食品操作規程和要求,確保產品安全,提高了青蟹品質和產量。
為搞好技術服務,提供養殖保障,在養殖前,三門縣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養殖企業、合作社、養殖塘幫助養殖戶調整結構,開展技術指導。同時,縣多方組織信貸資金,為養殖戶發放小額支農貸款,解決資金困難。據了解,去年全縣金融部門為養殖戶共發放專項貸款2億多元,有力地支援了青蟹生產。
為了使養殖增效、養殖戶增收,去年,各養殖企業、合作社、養殖戶加大投入,建設標準化、生態化、設施化的養殖塘,大大改善了養殖條件。據了解,全縣共投資5000多萬元,改造面積2萬多畝,改造后青蟹畝產量增加10~15公斤,綜合養殖效益平均每畝增加1000元以上,提高了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該縣還采取“以補代獎”的形式,加快省級現代漁業園區建設,去年共投資1500多萬元,建成以青蟹為主的1250畝主導產業園區1個、300多畝的特色精品園1個,為全縣起到了示范作用。(朱曙光,徐光慶)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