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不種、榨油廠不收,大豆產業又到了危機四伏的關口。
3月8日上午,在黑龍江代表團的分組討論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局長隋鳳富一開口,就吸引住了所有代表的注意力。
大豆起源于我國,曾經,大豆是黑龍江普遍種植的農作物。但隋鳳富帶來的數字卻顯示,這種農作物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
“高峰期,黑龍江省大豆的種植面積達到過7800萬畝,去年降到了4000萬畝,今年估計還要減少,恐怕只有3000萬畝了。”隋鳳富說。
農民放棄種植的理由很簡單,賺不到錢。
不過,就在越來越多的我國農民放棄種植大豆的同時,我國卻在進口越來越多的大豆。
隋鳳富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進口大豆6000萬噸,占全球大豆交易的64.6%。世界上大豆的主產國是美國、巴西、阿根廷,這三個國家半數以上的大豆都被我國買走。
一個怪現象已經存在多年,雖然購買了世界上的大多數大豆,但我國卻無法成為大豆價格的掌握者。中國買得越多,大豆的價格就越高。
2004年,中國大豆企業赴美采購大豆。當這個消息被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獲知后,大豆期貨價格劇烈攀升,達到每噸4300元人民幣。而當中國企業“滿載而歸”,不到一個月,豆價大跌50%。
“這背后就是國際資本在操縱,定價權都在華爾街。”隋鳳富說,大豆市場已經變成賣方市場,只要中國來買,價格一定上漲。
這種反常現象并不止于價格。由于高價買入,國內很多大豆壓榨企業陷入巨額虧損,然后,跨國糧商展開大規模并購,本土榨油企業全面潰敗。有數據顯示,中國70%油脂加工廠是外資或合資企業,80%大豆壓榨能力為跨國糧食企業控制。
“這些跨國財團利用農產品作為載體,向我國輸入投機資本。”隋鳳富說,它們不僅在價格上控制中國,還通過投資倉儲、運輸體系形成壟斷,造成中國不僅要從這些國際糧商手里購買大豆,還要求助于這些對手幫助運輸和銷售。
隋鳳富擔心的是,中國人自己的榨油產業馬上就要崩潰,這個產業就要徹底被外資占領。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