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改革
之食品藥品安全
從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饅頭到瘦肉精、塑化劑白酒,從地溝油、蘇丹紅雞翅到“皮革”制老酸奶、速生雞,近年來不斷被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次次刺痛著公眾的神經。昨天國務院新一輪大部制改革中,新成立的由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掛帥的食藥監總局似發出一個信號——多頭并管的鏈條被收攏,因近年來“各管一段”導致的監管不給力、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情況也有望得到改觀。
昨天,記者就此采訪了一名在衛生系統一線工作了30年的“老兵”,他見證了《食品安全法》的頒布,以及對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的調整。多年來,在平凡的崗位上,他一直擔憂著食品安全的監管是否到位,現在,他終于盼來了改革后的曙光。
京華時報記者李秋萌
□問題
“門外漢”難管食品
聽到“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消息時,老方長舒了口氣,作為一名在衛生系統一線干了逾30年的“老兵”,他多年來的擔憂終于盼來了曙光。
《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實施,該法明確了地方政府和各相關部門的職責,對監管部門的職能作了重大調整。但早在奧運會前,北京已經先行一步,實現了食品安全的多部門共同監管新局面,食品從銷售到入口的整個鏈條,涉及質監、工商、衛生等眾多部門,監管環節多、鏈條長。
自那時起,老方開始困惑了。
“把幾個部門生硬地扭在一起,怎么可能無縫銜接呢,他們將食品安全監管無縫銜接,加大控制,加大執法力度,我們是以預防為主,預防食物中毒、保障食品無毒無害。”隨著工商、質監等部門權責的明確,老方愈發感覺到他們不僅和衛生工作者的理念不一樣,而且因為衛生專業人才少,在一線監督檢查中根本難以起到實質作用,看似龐大的監管隊伍,實則根本沒有與參與監管的人數成正比的監管效果。
“不專業,愛推諉”是老方對“伙伴單位”的第一印象,在他看來,衛生是個相當專業的學科,而目前在衛生執法一線的絕大多數都是公共衛生學系畢業的,但工商、質監等分管食品安全監察人員有學氣象的,有學法律的,還有學食品機械的。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