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參與后,袁文兒發現自己以往做了不少錯誤的決策。經過幾近一年的層層抽絲,寶路(全稱“海南寶路水產科技有限公司”)逐漸脫胎換骨。
羅非魚種業特別觀察——透視改變中的寶路
以前寶路做了很多錯誤的決策,這是我的責任。今年我們在羅非魚板塊有很大的改變,比如生產技術有很大的提升,在生產上可控性更強,在質量上也更有保證了。做羅非魚苗這么多年來,我發現這個行業,面對的是生態和生物,變化很快,可控性太差了。
做苗的真正訴求
我相信在羅非魚苗這塊,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在生產技術這個層面上沒有做一個很好的分析。去年我自己參與經營之后,我用了很多時間靜下心來思考和分析,請教了很多國內外專家,最終做出了改變的決定。
羅非魚苗銷售非常集中,都是3月和4月兩個月的市場,大家都是為了這兩個月拼命地去趕,盡可能的把量做大,包括我們在內,也是不斷的擴增基地,希望能做更大的量。做大是任何一個企業都追求的目標,但苗種生產最大的問題是它的可控性不強,基本還是靠天吃飯,規模做得越大,問題也越多。
第一個問題是產量看天氣,大部分苗場的做法是自然撈花,需要看天吃飯,自然環境對苗種生產的影響很大。
第二個是產量越大,員工數量也越多,管理的要求也越高,產品的質量就很容易打折扣。
第三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我們追求的所謂的量,并沒有最終體現出應有的訴求。做羅非魚苗上上下下成本最高的,就是親本家系選育與親魚生產。做生物跟做工廠不一樣,不能單單說我有多少親魚,有多少網箱就可以。網箱越多,親魚越多,操作成本越高,因此我們最終真正的訴求是每條親魚能賣掉的苗量是多少。
以前我們的目標不清楚,沒有去追求生產上很細節的點,比如說每條親魚的產卵量,卵的孵化率和標粗的存活率,最終還要看銷售出去的苗的質量,以致于在生產上造成很大的損失,經濟上也受到影響。簡單一點說,一個億的苗,如果孵化率和存活率上各提高一個點,我們折算過大概會有40萬的純利潤產生。所以,做我們這個行業,如果做得好的話,絕對是一個很有潛力的行業。可是做得不好的話,真的很辛苦。
找尋管理平衡點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