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玉米秸稈不能機械化完整回收的瓶頸,預計2015年將實現產值13億元——
“這兩年,我一直在找一種既能給玉米扒皮又不粉碎玉米秸稈的收獲機,沒想到今天在這兒碰到了。”近日,在2013年東北地區農機產品訂貨交易會暨吉林省農機購置補貼產品展示會上,一臺能完整回收玉米秸稈、四輪驅動、自走式玉米收獲機吸引了眾多農民的目光。
“這兩年,德惠建了一個生物質發電廠,在建的還有一個泉林紙業,他們都需要玉米秸稈作原料。”德惠市五臺鄉農機大戶趙萬峰說,以前他看過的玉米聯合收獲機多數在作業時直接把玉米秸稈粉碎還田了。這樣一來,不僅農民沒柴燒,也浪費了不少秸稈。“這臺機器好,不僅可以給玉米扒皮,還能完整地保留秸稈,我準備預定一臺。”
“這臺是我們公司投資800萬元,歷時三年時間才研發出來的。”吉林省詳和高新農機研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景義介紹說,這臺機器的突出特點是,在實行玉米機械化連續作業的同時,能將玉米秸稈完整、有規律地回收,并成堆放于田間。“這項技術創新既填補了國內空白,也打破了長期以來玉米秸稈不能機械化完整回收的瓶頸。”
周景義說,該公司研發的這臺新型玉米聯合收獲機,順應了國家加快發展、利用生物質能源的大形勢,也徹底解決了農民完整地、機械化回收玉米秸稈的實際需要。
“這種機器市場潛力巨大,根據相關統計顯示,全國每年播種玉米面積約為5.5億畝,其中三分之二需要回收秸稈。按此計算,全國需要此類機器約為300萬臺,其中吉林省就需要3萬臺。”周景義告訴記者,為盡快破除發展資金不足的瓶頸,將此款機器批量供應于市,該公司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對外融資并組建股份制公司。今年上半年,完成各項準備工作,下半年外協部件投產。“2014年,組裝商品機1000臺,實現產值2.6億元;2015年,組裝商品機5000臺,產值達到13億元。”
來源:長春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