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茶采摘上市時節,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南焦灣村茶農匡大國在茶園里指揮采茶工采摘嫩葉。
“我家世代種茶,有10畝茶園,以前不講究標準,賣的都是無名茶,一年能賣幾千塊錢就算很好了。”匡大國說,他在2006年牽頭成立了磨劍沖茶葉經紀合作社,由當地種植大戶聯合農戶自愿組成,與龍頭企業合作,按統一標準進行茶葉生產、加工、集中銷售。
“大伙嘗到了合作的甜頭。茶園堅持使用有機肥,不噴灑農藥,全部采用人工除草。”匡大國說,政府不僅投入重新改造了茶園,還引導茶農們把品種老化的茶種更新換代。“以前一畝茶園最多生產50斤茶葉,現在產量提高到了70斤;以前沒有標準和商標,六安瓜片茶葉價格只能賣到每斤7~20元,現在賣到了每斤240~250元。去年我家茶園的收益達到了3.5萬元。”匡大國談起前后的差別感慨很多。如今,合作社已有成員84戶,社員年均增收1000~2000元。
“瓜片這些年的發展與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開。”安徽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曾勝春感觸頗深:以前企業想做大做強,在技術、資金上諸多方面都有制約。這些年來,農業部門不僅組織專家為茶葉基地和生產車間提供“貼身”服務,還牽頭農發行等部門提供貼息貸款。“前年貸給我們5000萬元,用于茶園基地改造、加工技術升級和質量可追溯體系的建設。你看,現在的標準化茶園、機械化流水線等都是有了這筆錢才實現的。”
安徽省農委副主任陳衛東介紹,正在充分利用農業物聯網試點省的優勢,進行茶葉質量追溯體系建設試點。選擇四大名牌中的高端茶等,進行茶葉質量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努力實現茶葉生產全過程的質量跟蹤和實時監控。農業部門鼓勵發展茶葉精深加工,支持引導龍頭企業發展清潔化茶葉生產,引導企業加快茶食品、茶用品、茶藥品和茶化工產品的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