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籽油在中國作為食用油使用已有千年歷史。過去,由于加工技術落后,無法脫除有害物質引發食品安全事故,棉籽油為此背負沉重的歷史罵名;如今,隨著國家相關食用安全標準出臺,加工水平的提高,棉籽油產業經濟價值已經顯現。
背負罵名
“棉籽油一直在為毛棉油背負罵名,我們要為棉籽油現在仍遭遇的不公正待遇‘翻案’。”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教授接受《經濟參考報(微博)》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是食用油需求大國,有統計顯示我國目前每年食用油消費量已達到3000萬噸,但由于我國國產油料作物較少,食用油自給率僅有38%,每年的食用油需求的62%需要從國外進口。但就在這種油料緊缺的情況下,作為我國第五大食用油種的棉籽油卻因為一些歷史原因被公眾誤讀,在市場上逐漸被邊緣化。
由于過去受生產技術限制,人們無法將棉籽油中的雜質和有害物質除去,只能食用這種未經精煉的毛棉油,后來人們才發現長期食用毛棉油對人體是有危害的,并在我國的一些地方發生過因食用毛棉油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正是由于這一段不光彩的歷史,使人們至今仍對棉籽油存有偏見。
王瑞元向記者講述了影響棉籽油幾十年不得翻身的一段往事,“相關資料顯示,棉籽油在中國作為食用油已有超過1000年的歷史,尤其在河北、山東、河南、新疆等產棉區更是人們主要的食用油種,但以前由于加工技術落后,小作坊式生產的棉籽油無法脫除油中的雜質及棉酚等有害物質。20世紀60年代,在山東、湖北等地發現人們長期食用這種粗制毛棉油會導致不育,后來研究發現是毛棉油中的棉酚所致,由此,人們逐漸對棉籽油產生恐懼。實驗表明,未經提煉的毛棉油中棉酚含量較高,達到2%,是對人體有危害的。后來隨著工藝水平提高,國家也出臺了棉籽油食用安全標準,只要棉酚含量不高于0.02%就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而且以目前的工藝水平生產出來的棉籽油棉酚含量是遠遠低于國家標準的,有的甚至比國家標準低40多倍,達到0.0005%,可以說,我們目前對棉籽油的質量控制達到自食用以來的最好水平。”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