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播期開始之前,身為黑龍江省黑河市大豆協會會長的李明剛再次延續了他兩年前的決定,繼續把自家承租的900畝大豆田,全部改種玉米。三年來,他始終如此。
黑河市處于第四積溫帶,年積溫僅有2100攝氏度到2300攝氏度,本適宜大豆而非玉米生長。但接連三年,種植收益差正在讓大豆田從這里的種植圖譜中逐漸消失:源自德國的“德美亞”高寒玉米品種試種成功,玉米大豆種植收益差為3倍之巨。
最近幾年,大量東北豆農與李明剛作出了同樣決定,使得大批大豆田不再種植大豆。這直接導致中國大豆主產區種植面積急劇萎縮。
到2012年,中國國內大豆面積連續三年大幅下降,產量連續兩年下降,并且雙雙創下近20年新低。而在此前十余年的時間里,不管中國進口大豆的數量是2000萬噸還是4000萬噸,國產大豆的年度總產量一直保持在1500萬噸上下。
國產大豆面臨的考驗不止如此。近年來,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價格越來越便宜,相當程度上完成了對國產大豆的替代。在綜合考量食品安全、國產大豆政策、糧農收益的情況下,相對于轉基因大豆而言,定價相對較高的國產非轉基因大豆是否可以成為突圍方向,相關產業如何調整結構,成為國產大豆產業面臨的直接考驗。
連年萎縮多因
2012年,中國大豆消費外貿依存度達到83%,同比增長8%。這是最近十余年來,中國大規模進口大豆的依存度首次超過80%。
造成進口量上升如此之快的一個原因,是2012年夏天美國干旱引發了糧食儲存的恐慌。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大豆主要消費市場,紛紛提前加大采購和儲備大豆。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累計進口大豆5838萬噸,同比增加10.91%,進口金額351.91億美元,同比增長17.93%。
更重要的原因是,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再次出現雙降,供應缺口加大。近十年來,中國的大豆消費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1/2012年度,總消費量為7165萬噸,約是2000/2001年度的2.56倍,年度增長率為8.92%。
來源:《財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