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滿山皆是青翠成林的梨樹、李樹,這里卻是一個大茶園。不是茶場在“轉行”,而是茶樹在“乘涼”,梨樹之下是一垅垅的茶樹。這種景象,在祁陽縣肖家村鎮的萬畝高山生態茶產業園里。
“茶樹是一種喜蔭樹種,梨樹、李樹枝葉茂盛,掛果后樹高1米左右,剛好給茶樹遮陽。兩種樹子的成長期也剛好錯開。”祁陽縣肖家村鎮農技站站長王小明說,這是當地多年前就開始推廣的一種經果林復合套種技術。
肖家村鎮萬畝高山生態茶產業園位于該鎮九泥村、柏樹村、八妙村交界處,當地種茶歷史已有數十年,幾乎家家種茶,規模化茶園面積近萬畝。受益于天時和地利,這里的茶一度名揚千里之外。
1997年,隨著市場經濟的波動,茶葉的產出和產值走向下坡路,肖家茶農們的生活開始由賣茶賺錢變為勉強謀生。
祖祖輩輩種茶的日子真的過不下去了?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三個村子的村干部們開始奔波求解。一次偶然,茶園套種果樹的想法讓大家頓時眼前一亮,“立體經濟”這個概念開始走近茶農。
1999年,搭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順風車,梨樹、李樹被成功植入這里的幾千畝茶園。
“在農技專家們的指導下,我們選擇了十幾個果樹品種。梨子樹有圓黃梨、金花梨、黃金梨,李子主要是翠紅李。這些品種都是稀有品種,很有市場。”當時還只是柏樹村村主任的李建春說。
轉眼三五年后,梨樹、李樹開始掛果。現在,茶園里的果樹已進入豐產期。
“每畝梨子的產量在1000斤左右,李子的量還要大點。平均算下來,每畝收入在3000塊~5000塊左右,都快接近茶葉的收入了。”李建春告訴我們。
“果子愁銷不?”“不愁銷。”筆者提出疑問時,九泥村的村支書鄧書成隨口作答,“上個月,一個衡陽的水果批發商已經將全村2000多畝茶園里的水果全部訂購了,2塊8到3塊一斤,他訂了40萬斤,每戶簽協議的時候就付了20%的訂金。”
“他們的是不愁銷,我們的是很好賣。我們村的主要是銷往長沙、株洲、衡陽、冷水灘和祁陽的商場超市。”李建春趕緊補充說出柏樹村的水果銷售情況:水果在上市前分撿,直供零售終端。“6、7月份,是采茶空檔時期,我們就把勞力投到水果的分撿和包裝上,這樣更賣得起價,比直接批出去至少多10%的利潤。”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