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淮安區水產技術推廣站 王強云
為了有效的治療魚病,首先必須對疾病進行正確的檢查和診斷,只有對癥下藥,才能收到應有的治療效果。檢查和診斷魚病的方法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
1、肉眼檢查
當前,多數養殖戶,主要是依靠肉眼檢查魚病,根據疾病表現癥狀和肉眼所能看見寄生蟲進行診斷。采用這種診斷要求檢查魚病,必須是瀕死或剛死亡的生物體,檢查數量為5—10尾,檢查的部分主要集中在體表、鰓瓣和腸道。
(1)、體表 將病魚置于白瓷盤里,按順序對頭部、嘴、眼、鰓蓋、鱗片和鰭條進行仔細觀察,在體表可看到各種病的癥狀和大型寄生蟲。如發現病魚肌肉、鰓蓋和鰭基充血發紅,可診斷為低溫、擦傷、維生素缺乏癥;魚體有棉絮狀白色物,則為水霉病;鰭條基部或下頜發炎紅腫,紅點部分有針狀體,則為錨頭鳋;魚體生有白色包囊,則為粘孢子蟲病;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黃色液體從腸道流出,則為腸炎;體表、鰭條布滿著大小均勻的白色小點,則為小瓜蟲病。
(2)鰓瓣 用剪刀將鰓蓋除去,觀察鰓絲是否異常。若鰓絲腐爛,末端軟骨外露,粘液較多或附有污泥,則為細菌性爛鰓病;鰓呈粉紅色或有點狀充血,則為鰓霉病;鰓絲末端掛著似“蠅蛆”一樣的白色小蟲,則為中華魚蚤病;鰓絲蒼白,多粘液,鰓蓋張開則為指環蟲病;鰓絲有白點或包囊,則為粘孢子蟲病。
(3)、腸道 用剪刀從肛門伸入向前剪至胸鰭基部,然后在回肛門部位向左方沿側線剪至鰓蓋后緣,向下剪至胸鰭基部,除去整片側肌,先觀察內臟有無腹水,后用剪刀從靠咽部前腸和肛門后腸剪斷,取出整個內臟置于盤中,將肝膽鰾等器官逐個分開,再剪開腸管,去掉腸內食物殘渣和糞便,進行觀察,若發現腸壁充血發炎,即為腸炎病;腸壁有稀散或成片小白點,則為粘孢子蟲病或球蟲病。
2、顯微鏡觀察
肉眼檢查通常局限與癥狀較明顯魚病和大型寄生蟲病,而對于一些癥狀不明顯和小型寄生蟲病引起的魚病,則需要顯微鏡觀察。檢查的部位重點是體表、鰓絲和腸道,必要時還可以檢查其他器官。
來源:中國水產養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